作者:袁文
“ 參天之本,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 (清張澎《姓氏尋源》)。 “ 姓氏 ” 是縈繞在海內外炎黃子孫胸膺中最凝重的情結; “ 千枝一本,萬姓同源。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 。尋根謁祖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也是凝聚華夏力量最強的粘合劑。
仲夏時節,來自美國、英國、荷蘭、比利時、加拿大、新加坡和我國的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河南等海內外世界廖氏宗親代表組成的世界廖氏宗親訪問團一行 22 人,在全國政協港澳臺僑聯絡委員會副主任、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會委員、世界廖氏宗親訪問團團長廖澤雲先生帶領下蒞臨湖陽鎮(古蓼國)尋根謁祖。
據《史記》載,黃帝共有 25 個兒子,其中屬於正妃嫘祖所生的有兩個,一個玄囂,一個是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為妻,生下一子顓頊。蓼姓就出自顓頊後裔叔安。約三千年前,叔安追隨大禹治水,帶領廣大人民披荊斬剌,疏洪治水,在昔日不毛之地建立了美麗富饒的家園。因治水有功,被封為蓼國國王。據《漢書 · 地理志》記載,南陽郡湖陽縣, “ 故蓼國也 ” 。古蓼國都邑在今河南省唐河縣南四十公里湖陽鎮,東北依蓼山。西元前六三九年,蓼國被強楚所滅,聰明、頑強的蓼氏後人舉族外遷,在安豐、固始等地建立了多個蓼國,逐漸演變成 “ 廖 ” 姓。廖氏後人也如星星之火,在全世界生息繁衍,秉承國王叔安的偉大成就和高尚品德建樹功業。晉天福七年(西元九四一年),湖陽人民在蓼山頂峰修建蓼王廟,追憶蓼王的豐功偉績。蒼海桑田,蓼王廟雖已被歷史風雨摧毀,而蓼王治水的精神卻永存在人民的心中。現在每年農曆二月二十八日,民眾自發組織蓼王廟會紀念蓼王。
古蓼國所在地湖陽鎮歷史悠久,文化豐厚,交通便利,環境優越。據出土文物考證,是屈家嶺到龍山時期的一個村落遺址。秦置湖陽縣。東漢時,光武帝劉秀將其姊劉璜封邑於此,謂 “ 湖陽公主 ” 。東漢中興功臣二十八宿中有四人生於此,其中以馬武最為有名。北魏、西魏、隋、唐設州,元設縣,明、清為保,解放後設鄉, 1984 年建鎮,是 “ 全國 500 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 、 “ 全省百名重點鎮 ” 和 “ 三星級 ” 城鎮。
歡迎儀式結束後,世界廖氏宗親訪問團一行親登蓼山祭拜了蓼王叔安之靈位,舉行了廖氏宗族紀念碑揭幕儀式。有感於桑梓故里日新月異的躍躚,廖氏宗親代表紛紛表示要為家鄉建設貢獻綿薄之力。
世界廖氏宗親訪問團副團長、香港上水廖氏宗親代表 廖太全 先生說,廖氏子孫念念不忘故土家園。在有關資料上看到我們廖氏始祖廖王在湖陽鎮封國,就生產了回家尋祖的念頭,經去年 8 月親臨廖山察看確認後,組成了今天的訪問團,回到了廖氏發祥地 —— 古蓼國。看到了家鄉經濟、文化建設輝煌燦爛,為我們的廖氏宗族,更為中華民族感到驕傲和自豪!對於我們這些 “ 龍的傳人 ” 來說,尋根歸宗意識更甚於世界其他民族,這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偉大凝聚力的血脈之源,是血濃於水的最至誠的精神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