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名為姓,這就是廖姓。
顓頊的後裔叫叔安的人受封在飂國,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封地為姓,並將“飂”字去“風”加“廣”而成為廖姓。
商朝末年的繆、顏二姓人因為商紂無道,便到黃河以北去隱居起來,並將繆、顏同時改為廖姓。
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國,其子孫以國為姓,並將“蓼”改為“廖”姓。
廖氏的始祖太公是召伯廖。他是召國的國君,也是周王朝的卿士,屬宰相級的重臣。召是國名,伯是伯爵,廖是名。其後裔為紀念始祖太公而取他的名為姓,這就是廖姓。
而由前清乾隆年間的進士,後來做到翰林學士的廖鴻章。所著《廖氏源流序》,則可以清楚瞭解自叔安到子璋公再到實蕃公,一脈相傳。
另外由《廖氏總族譜》則清楚記載實番公因避亂播遷於上杭郭坊十五代歷史,一切歷歷在目。後來樹大分枝或因歷史因素或遷福建,廣東,廣西,南洋,台灣 ….. 因而有世系詩之傳世。 { 崇德功深裕後長,蘭芝光景發其詳,瓊瑄四十一郎後,九子文興花又香 }。
然而因世代久遠 , 有些記載或成斷代或成年代不清,如《客家百家姓源流世考》實蕃公在「宋太祖建隆四年 (963) 封湖廣參政大夫」,在年代上應該有誤。而世系詩之 { 瓊瑄四十一郎後 } 在《廖氏總族譜》中則無提到。而從台灣廖連應公派下族譜又有不同記載。
也許這些斷代記錄不清,則需廖氏子孫共同努力研究各地族譜及相關歷史已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