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廖姓活動、分佈的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的陝西、河南、河北一帶。兩漢、三國時期,長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後,南方成為廖姓分佈的主要地區。這種變化的出現,是與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定歷史背景相聯繫的。春秋時期的楚人滅蓼,晉朝時期“五胡亂華”,宋朝時期的“靖康之變”,元朝時期蒙古貴族對漢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的大規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等等,對廖姓遷徙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
三國時期的廖立,是廖姓最早見於記載的南方人。至於他的祖先或者他本人是如何到南方定居的,現在已無從知道了。廖立,字公淵,臨沅人。臨沅屬今湖南常德市。劉備為荊州牧,用廖立為從事,後來升任長沙太守。東漢建安二十年 (215) ,孫權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廖立隻身逃到益州,被任為巴郡太守。劉備稱漢中王,用廖立為侍中,後遷長水校尉。諸葛亮稱讚他是“楚之良材,當贊興世業者也”。後廖立因恃才自負,沒有被列為上卿而當面質問諸葛亮並詆毀朝臣,諸葛亮親加彈劾,將他削職為民,徙汶山郡。他在徙所率妻子耕種自守,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流涕歎息。後來廖立就死在汶山。汶山在今四川省。廖立是當時很著名的人物,他從湖南到四川做官,也可以說是遷徙,他的後人是留在四川汶山,或是回到湖南臨沅,或是蜀亡後去了北方,無從得知其下落。名人尚且如此,許許多多普通廖姓人自然更是難免湮沒無聞了。
臺灣廖氏 臺灣廖姓人有單廖與雙廖之分。單廖是指純粹廖姓人;而雙廖,又稱張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鄉張願仔的後裔。臺灣地區廖姓人口約 28 萬餘人。就分佈而言,以雲林縣的二(山侖)鄉最多,約為 15000 人。其次是西螺鎮, 14000 多人。再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區、台中市北區、臺北縣板橋市。這 5 個地區都是張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謂“福佬人”。單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為臺北縣新店市、桃園縣、新竹市、苗栗縣、高雄縣、屏東縣等地,他們的先人是從廣東省大埔、陸豐、蕉嶺等縣移居臺灣的,是所謂“客家人”。而福佬人和客家人的祖先原來都是中原河洛人。臺灣廖姓的祖先大多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渡海人台墾殖的廖姓人,他們為臺灣的開發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移居海外
唐宋以後,隨著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海上交通更為便利。就拿廣州來說,唐時設置市舶司和海關,成為外商海舶湊集之地。又如泉州,北宋時期也已設置市舶司,到南宋、元朝時期,這裏就成了全國最繁盛的海外貿易中心。元朝初期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稱泉州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因為有了基礎,後來這些地方就成了著名的僑鄉。
明朝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更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到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鄭和小時候就對外洋的情況比較熟悉,說明當時到過海外的人已經不是少數。鄭和在 28 年中, 7 次出國,遍訪了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過非洲的東海岸和紅海海口,對促進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他的出海受朝廷派遣,屬政府行為,但對民間的影響也很深遠。
清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列強的炮艦打開了大清帝國閉關鎖國的大門,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洋務教育的開辦,出國的人越來越多。其中有的是出國經商,有的是從事墾殖,有的是出國留學。
廖姓人徙居海外起于何時史無明文記載,但至遲在清朝前中期已經有一些人開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就拿人台墾殖來說,儘管要冒很大的風險,早在康熙年間,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的一些廖姓人已經進入臺灣。到了乾隆年間,清政府廢止了渡台的禁令,遷徙到臺灣的福建人和廣東人就更多了。與此同時,一些人便向鄰近的東南亞各國尋求發展。
鴉片戰爭以後,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割地賠款,軍閥混戰,一方面是民窮財盡,一方面是政府失去控制力。於是有權有錢的出國留學鍍金,無權無錢的出國打工謀生,這也是勢所必然了。對於老百姓來說,背井離鄉,飄泊異域,其中艱辛,不言而喻,但與其窩在家裏坐以待斃,何不到外面去闖出一條活路呢。廖姓人流向海外,當以這一時期為多。通過先人艱苦創業,後人繼承發展,以至事業有成。
廖姓人在海外的分佈,以東南亞最為集中。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有為數眾多的廖姓人生活和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乃至世界其他各地的廖姓華僑、華裔也不少。
海外廖姓華人的祖先多數是從福建、廣東、廣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的,他們當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順昌廖剛公、福建安溪廖儼公的後代。海外廖氏宗親團結齊心,慎終追遠,光大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先輩遺留下來的精華,在他們中得以代代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