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廖氏宗親總會會長
廖澤雲博士


尊敬的世界各地宗親,世界廖氏宗親總會網站開通了,本人表示熱烈的祝賀,並對關心和支持本會網站的宗親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廖姓源流三大記述

廖姓源流有下列三大主流的記述

壹、廖姓是「顏」姓和「繆」姓二姓合併而更改的「廖」姓 。

顏姓是冠蓋之官,繆姓是居衣裳之職。

商朝末年,殷商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絕諫,殘殺忠良,朝臣臣民離心。

顏姓和繆姓就放棄官職,隱居在陽山谷(後來叫武威)。後來二人恐怕子孫被追蹤受到連累,兩人商量把二姓合併為廖姓,以表示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後漢照烈帝時傳到廖化,官封為驃騎將軍。

到了宋朝,傳到二十七世廖圭公時,陳元光將軍要去開闢漳州,他就從戎跟隨軍隊駐紮上杭。這時候他有了八個兒子;五子廖義公移居漳州防訊,後來又遷居到 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 開墾荒山野林 。

廖三九郎公 就是廖義公的後裔。(這是本派的直系源流 . 下接張廖源流或祖訓第一條: 傳到廖三九郎公就是張廖始祖廖元子公的岳父。 )

貳、依據「廖氏源流序」(大清乾院進士翰林院學士裔孫 鴻章字羽明號南拜題)的另一譜世:

廖氏在商代為子姓,商王封叔安於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叫做飂。
叔安生明>閨>暉>結>淵>光(商仲丁時擔任司牧)穎>玦>試>重>墊>珊>卿>譚>介>祥>潛>睪>瑞>昌>澄>榮(周穆王時擔任故殷官祝釐)>盛>良>辟>高>畢>展>宣(周厲王時作戰有功,官封司馬。)>雲>褥>平>穩>閔>伯叔。

春秋時將飂姓更改為廖姓,這是廖姓的由來 。(迄今有二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以下簡要記述。

傳到惠時,避秦亂又遷回河南。到了漢代,傳到嘉時擔任「太僕」。傳到扶,字文起,號「北 郭 先生」。傳到立,字公淵,「仕蜀為長水校尉累陞侍中」。傳到淳,字元儉,「仕蜀為右車騎將軍,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傳到初,官封魏朝的參軍。

晉武帝咸寧二年傳到璋,以武功封為左衛鎮國大將軍。璋生二子,長子原憲,居住在洛陽,官封鎮國大將軍。次子從憲,遷到浙江永嘉郡松陽縣順義鄉誠信村居住。從憲的兒子吾桂擔任晉朝大將軍,杜預推荐他為征吳左衛大總管。吾桂的兒子松(字欽)官封總管。欽生了八個兒子,長子守信,官封青州刺史。次子守義,﹜官封太平州判。三子守崇,官封澤州高平縣令,擢汀州副史。四子守誠,官封清溪縣令。五子誠達,官封處州州判。六子誠璧,官封宣州司馬。七子誠忠,官封杭州知府。八子誠希,官封揚州太守。

後來因為「五胡亂華」,於大元九年遷居到江南。誠達生了四個兒子,其中次子世昌生了二個兒子,長子彥光,官封清河郡太守,這是 『廖氏得郡的始祖』 。次子彥邦,官封武威郡太守。彥光生玉齡,二十二歲就官封湖廣郡太守。玉齡生了四個兒子,四子慶甫生奇可;奇可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延邦(諱二十四郎)官封清河郡公。次子延齡(諱河二十五郎)官封武威郡公。三子延春(諱二十六郎)官封太原郡公。

延齡又生了三子,其中三子崇德(諱學五郎)在唐朝貞觀時,以明經登第,擔任處化縣令(今之寧都、鄔都、石城)。 崇德公就是『閩粵各處之始祖』 。

崇德生了三子,長子蘭芝(諱佩)唐總章戊辰進士,繼承武威郡祀。次子蘭楷繼承清河郡公。三子蘭德繼承太原郡祀。蘭芝生了三子,長子光祿登唐景龍丁未進士,官封汀州節度使。次子光堯,三子光景(諱德登),是宋代宣州刺史,學士丞相,往生後埋葬在江西寧都鈞州,有大石碑書明官爵名號。

光景的夫人張氏,生了三個兒子,長子瑞瑄、次子瓊瑄、三子琳瑄,因為被奸臣誣告要「謀反篡位」;從此以後子孫都埋名隱居,並且叫九個兒子分別居住在三個郡。張廖簡三姓宗由此開始 。(另一單元敘述)

瓊瑄生四十一郎,遷居汀州寧化石壁寨。四十一郎生了九個兒子,文廣任元朝宰相,文興任參政司,文舉任翰林學士,長子、次子、三子在武威郡。文福任翰林學士,文亮任翰林學士,文祿任經歷司,四子五子六子在太原郡。文用任翰林學士,文明任通政司,文峰任提刑郎,七子、八子、九子在清河郡。其中次子文與生了兒子叫花,起初任命為湖廣大夫;開始由汀州遷到上杭(包括武平、永定等地),所以他的後裔散居很廣。花生昌,昌娶楊氏和周氏,生了三個兒子,其中三子敏,擔任德安府通判。敏娶趙氏共生了五個兒子,從此子孫分居各處。

到了 百一公擔任漳州參將,移居潮州府大埔縣長教為始祖 ,蒞任平和雙溪,他生了十個兒子, 分別以以千一到千十取各字,都在「潮屬各地為始祖」 。到了宋代末年天下變亂,千十的十世孫蓋花從汀州的寧化移居到廣東之南路潮州海陽,就是後來的 大埔石圳鄉開基創業 。
【補充資料:轉述「姓氏之根」所記載, 閩粵及台灣各地「清廖」的後代是「武威」廖氏的始祖廖崇德的裔孫 。】

參、廖姓的由來出自周朝姬姓,周文王的兒子伯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中的 ” 廖 ” 為氏,望族居住在鉅鹿郡(今河北省平鄉縣)。

廖氏的郡望有武威、汝南及鉅鹿的分別。

張廖ㄧ世祖妣廖大娘是廖三九郎的獨生女,廖三九郎是廖姓二十七世祖圭公的後裔。宋朝時,廖圭公跟隨陳元光將軍開闢漳州,駐紮在上杭。傳至廖義公時,移居到福建省二都官陂;而廖三九郎是是廖義公的後裔。(下接 ” 張廖源流 ” )。

張廖源流:

張廖始祖 ( 福建省詔安縣二都官陂清武始祖 ) 是廖元子公。原名是張愿仔公, 字再輝;張天正公之三子,母陳氏,原籍 住在 福建省雲 霄縣和尚塘 ( 二都官陂的北邊 ) 。(上承張姓源流)

廖祖妣廖氏大娘,是廖三九郎公的獨生女,招夫婿張愿仔公。(上承廖姓源流)

廖三九郎公 ( 廖化 ) 是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的富有人家。他是廖大娘的父親,也是廖元子公的岳父兼養父。 廖化公年以白米三百石貢獻朝廷,封為員外郎,賜九品銜,人家稱呼他為 ” 三九郎 ” 。

張廖源流的故事

元朝順帝 ( 公元 1341 ~ 1364 年 ) 時,白蓮教猖亂。張愿仔從福建省雲 霄縣和尚塘逃難到詔安縣二都官陂坪寨;他在私塾教書,住在廖三九郎公的別墅。

廖三九郎公有一個獨生女,名叫廖大娘, 品貌端庄,敏慧賢淑,精通詩書,事親至孝 。

廖三九郎公很富有,可是沒有子嗣。他看到張愿仔 為人俊秀又豪杰,忠厚又老實;有意招贅張愿仔為女婿。後來張愿仔答應了。廖三九郎公就招贅張愿仔為女婿兼收為養子,並替他改名,叫做「廖元子」。廖三九郎把廖元子看做 親生的兒子,把所有的產業交給他去處理。女婿對岳父母也像親生父母一樣孝敬,深受當地族人的讚譽。

廖三九郎公怕他死後,廖元子會忘廖還張,所以對元子立誓說:「得到我的產業,繼承我的廖姓會昌隆;如果得到我的產業,卻忘了繼承廖姓,就不會昌隆。」元子也回答說:「在生的時候,我一定姓廖,不過死後就要歸宗姓張」。

明朝洪武八年 ( 西元 1375 年 ) ,廖元子已經四十八歲,獨生子廖友來才出生。在友來還未成年時,廖族有親人犯國法而逃獄,以當時的社會律法,往往會連累廖氏全族。

這時候,廖元子挺身和官方申辯。由於官司拖延很多年,結案後,廖元子在返家途中患病,生命垂危。臨終前,他囑咐廖友來,說 : 「我深受你的外祖父母知遇的恩惠,應該捨命去報答,可是現在未能如願;你一定要代替我報答。記得子孫在生的時候要姓廖,以光耀母族,死後應該姓張,以記得不忘本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廖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說:「凡是我的後代子孫,在生時姓廖,死後寫著姓張,不可違背祖命,以報答廖族的恩德。」 他並告訴四個兒子說:「我們本來姓張,在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先宗祠。以後每年應該回去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要姓張或姓廖就隨個人的意願。而廖家的公媽更不可忘記。」

上述故事敘述廖姓(或張廖姓)人, ” 生時姓廖,死後歸張 ” ㄧ嗣來繼承張和廖二姓 ” 的由來。還有 「張骨廖皮」、「活廖死張」、「人廖神張」、「雙廖」、「ㄧ嗣雙祧」 的說法。這個故事說明廖姓先人感恩圖報,又不忘本的美德。

這是我們一世祖元子公及二世祖友來公的感人事蹟,希望張廖姓的後裔銘記在心。(以下請繼續看祖訓七條)

註 : 廖元聰公系歷代祖考妣名錄 中記載清河始祖是天正張公,妣林蔡氏媽。

       武威始祖是三九郎廖公,妣邱氏媽。合族一世祖(張廖始祖)是元子張公,妣廖氏媽。「張公廖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