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
三亞市廖氏 主要分佈在崖城鎮的水南村、城西村、羊欄鎮的羊欄村、南海辦事處的西島。三亞市廖姓分兩大支系。水南、羊欄、西島為一源,來自福建省鳳城,從移崖始祖廖永宣至今相傳已有 12 代。城西村為一源,相傳始祖允芳于清順治年間從江西柴湖村移居崖城。 廣西壯族自治區
合浦縣廖氏 合浦縣公館廖氏。公館鎮位於合浦東部,三面群山環抱,一面瀕臨鐵山海港,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繁榮,交通方便,是北海市第一大鎮。全鎮 24 個村 ( 居 ) 委會中, 14 個有廖姓人居住。公館廖姓現住人口有 13800 人,是公館人口最多的一個大族。公館廖氏太始祖光景原籍江西,後分居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光景裔孫日恭公于清咸豐年間從福建遷居廣東恩平,後經商到公館街上立業。光景公裔孫玉琛公後裔益富公于清咸豐年間由廣東廉江遷到合浦縣公館圩鎮創基立業。光景公的裔孫敬修公原籍福建上杭縣珠璣街瓦子巷。敬修公逝世後,夫人蕭氏攜子文楨、文廣、文莊、文經於明弘治年間遷廣東石城彩門山定居。後裔一部分遷移公館、合浦、欽州、防城等地。文廣公為上南山、珠砂嶺支派始祖。 3 世祖何琮公生下一子轉姓廖,名千祥,稱廖千一郎,子孫繁衍,分居珠砂嶺。文莊公是公館廖屋支派始祖。其孫景文公,即廖宣二郎是公館廖屋開業始祖。現已傳至 23 代。公館廖氏,祖輩重視教育,族內人才濟濟。
博白縣廖氏 博白縣廖氏共有 25000 多人,分佈在城廂、徑口、三育、浪平、大利、水鳴、那林、江甯、屯穀、旺茂、鳳山、新田、寧潭、三江、大垌、沙陂、菱角、龍潭、大壩等 20 多個鄉鎮居住。博白縣廖氏的始祖是光景公的後裔玉琛公。玉琛公,號萬壽,也是廣東省廉江縣、廣西合浦縣廖氏的始祖。
浦北縣廖氏 六碾鎮橫嶺裏德村廖氏,六碾鎮位於浦北縣北部,裏德村現有人口全是廖姓族人。裏德村廖氏太始祖敬修原籍福建上杭縣,夫人蕭氏攜子文廣、文楨、文莊、文經於明弘治年間遷居廣東石城縣彩門山居住。至文楨後裔志現、志達兄弟始遷浦北縣橫嶺裏德村。
靈山縣廖氏 主要分佈在太平、沙平、平南、豐塘、石塘、舊州、三海、佛子、那隆、新圩、屋陸、三隆、文利等十多個鄉鎮。靈山縣廖氏大部分是廣西賓陽廖姓開基始祖廖監元的後裔。明崇禎年間,監元的 16 世孫霖鬥的兒子喜章遷居靈山縣三海鎮石龍村,後分支到今各行政村。由賓陽遷靈山縣的廖姓至今已有 360 年以上的歷史,全縣廖姓人口已達 14250 多人。
賓陽縣廖氏 賓陽縣廖姓始祖廖監元,名六,原籍山東青州府演樂塘。宋皇祐年間,隨狄青南下廣西征儂智高,因功封千戶侯,遂居賓陽。 6 世祖理成、用成、才成、錦成、潭成、克成,分下六大房。六大房現約 86000 人。理成生茂華、北持、士立、茂清。茂華住賓陽縣蘆圩鄉上廖寨村;北持住蘆圩鄉下廖寨村;士立住賓陽縣蘆圩鄉下廖寨村中門;茂清由蘆圩鄉上寨村遷到新賓鄉展志村委大木門、安東門;用成生彥經、彥倫、彥縉、彥績、彥紳,分支遷居各處;才成住賓陽縣蘆圩鄉中廖寨村;錦成由賓陽蘆圩鄉廖寨遷賓州鎮銅鼓廖村;潭成住賓陽縣新橋鄉東感良村;克成住賓陽縣新賓鄉高門村。各房子孫繁衍,分佈很廣。監元裔孫人才眾多。
武鳴縣廖氏 主要分佈在甯武鎮長安村那莊、東莊屯;馬頭鎮小陸村板廖屯;羅波鎮鳳林村板廖屯;鑼圩鎮高一村伏廖屯;鑼圩鎮高一村塘伏屯。長安村廖氏祖籍江西吉水縣,始祖是德興公。傳至壽遠公,于明初從大明山下,即今小陸村板廖屯遷來本村。
南寧市廖氏 郊區那龍鎮鄧圩村橫坡廖氏,太始祖廖源 興,原籍江西省,徙居廣西南寧。傳至能寬,遷那龍橫嶺。能寬是那龍鎮橫嶺坡廖氏開基始祖。那龍鎮居聯村八東坡廖氏的太始祖是廖宗先公。居聯村蘭廖坡廖氏的太始祖是廖宗賜公。郊區金陵鎮南岸村沖卜坡廖氏,是市郊石埠鄉靈灣村廖氏的分支, 13 世祖聖煥遷沖蔔坡,是沖卜坡廖氏開基祖。居聯村花浮坡廖氏,始祖是源興公與德興公,于宋末由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遷廣西於橫塘居住。傳至 11 世祖應魁公遷至九窖花浮坡,已有 25 代。郊區壇洛鎮上正村招能坡廖氏,是德興公的後裔。郊區金陵鎮金陵村朝陽坡廖氏,是源興、德興公的後裔。郊區雙定鄉武陵村木羅坡廖氏,是德興公的後裔。郊區江西鄉同新村木村坡 ( 上 ) 廖氏,開基始祖是世英,世英原居南寧郊區靈灣,在靈灣廖氏中屬 11 世,在木村坡 ( 上 ) 是 1 世祖。上堯鄉秀廂村廖氏,開村始祖是德興公。
邕甯縣廖氏 百濟鄉平派村廖氏,第一代始祖是廖明聰。明朝萬曆年間,從上思縣公正鄉那垌村移居平派村,至今已有 380 年以上。
天等縣廖氏 何都鎮廖氏,分佈在中和街、漢洞、定明 3 個村。中和街廖氏始祖富和,于清順治年間由湖南零陵縣生桑屯移居天等縣向都鎮中和街。至今已繁衍至 15 代。向都鎮福元屯廖氏,始祖廖白和廖馬二公,于清順治年間由湖南零陵縣生桑屯遷來,至今已有 300 多年。向都鎮金洞鄉廖氏,相傳祖籍福建,為廣東長樂、興甯的始祖德源的後裔。
扶綏縣廖氏 江西岸村廖氏。江西岸村位於扶綏縣城內,與縣、鎮政府一河之隔,是一個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小半島。村中廖姓是德興公的後裔。傳至 13 代祖聖和,始從靈灣遷至扶綏江西岸村落戶,聖和是江西岸村廖氏的始祖。至今已傳至 26 代。
防城港市廖氏 廣西防城現住廖氏人數約 5 萬人,是明朝弘治每週,由福建省上杭縣遷來的。其中有繞廣東的廉江 ( 原石城 ) 、梅縣 ( 嘉應 ) 、廣西的玉林、博白而來,主要來自在廉江長山鎮至塘蓬鎮居住了 200 多年的廖姓,他們在清雍正、乾隆年間,又陸續遷到原防城縣大錄落業。郡名同是“武威郡”。最早到防城大錄居住的是 10 世祖倫昌、積昌、輝昌三兄弟。防城縣 ( 區 ) 大錄鎮廖氏,現有 13000 多人,建有“有德廖公祠”,設有廖氏有德祠理事會。
上思縣廖氏 叫安鄉那布那郭屯廖氏,是敬修的後裔,敬修夫人蕭氏生 4 子:文楨、文廣、文莊、文經。敬修原籍福建上杭,其子由福建遷廣東,再由廣東遷廣西,今防城、合浦、浦北、上思均有其裔孫居住。那郭屯廖姓 1 世祖敬修, 2 世祖文廣。叫安鄉叫昔屯廖氏,祖籍廣東南海縣。 1971 年由廣西上思縣百包鄉鳳凰村遷入叫昔屯居住。
欽州市廖氏 欽北區四村廖氏,分佈在欽州市欽北區大垌鎮文頭麓、小董鎮鴨屎坪、板城鎮楊屋山和新塘嶺等 4 個自然村。 50 年代申報漢族 ( 始遷祖原址邕甯縣那樓鎮那務村的廖姓後裔均為壯族 ) 。先祖由廣西賓陽縣續遷邕甯縣永安村,再遷那務村。在永安初時有廖若干、廖若梅。廖若干生 4 子,第三子雲權遷那務村。雲權據傳為明末抗清英雄,立誓“甯為明朝鬼,不做清朝臣”。他的孫子振鳳 ( 易名文盛 ) 、振威 ( 易名文選 ) 二公避亂徙居欽州,是欽北區四村的始遷祖。如今四村廖姓文風之盛,不亞於城市。小董鎮石龍村廖氏,小董鎮石龍村青山秀水,風光綺麗,土地肥沃,盛產稻米,所產大蒜馳名遠近。石龍村廖氏開基祖是文貴。明末清初,太始祖明玉從潮州府大埔縣遷居廣西靈山縣那隆鎮高蘭垌村,其後裔志傑又遷至欽州沿海的平吉三冬村,傳至芳儒之子文貴再遷至小董鎮石龍村,至今已有 200 多年。
蒼梧縣廖氏 京南鄉沙占村廖氏,遠祖籍隸江西,分支遷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寨,分支再遷廣東省廣州。遠祖為崇德公,歷代瓜瓞繁衍。傳至遺清,為沙占廖姓始祖。現已繁衍至13 世。古欖村廖氏,散居在古欖、蒙沖寨、古董、嶺嶺、南毛、深步、立木、禮田、嶺坪、雙方坪和獅寨各地。開基祖仞弘,是江西崇德第 26 代孫野仙之子,于明朝洪武年間從廣東遷入廣西,初為商販,走村串戶,最後落腳古欖村,開基創業。旺甫鎮龍洞平嶺村廖氏,始祖廖槐,字永享,原籍福建汀州連城縣,明初任都尉之職,後移居粵東田州演莊。傳 3 世至廖觀有,遷廣西蒼梧縣旺甫鎮龍洞村平嶺小沖上木坪。觀有是蒼梧縣旺甫鎮龍洞平嶺廖氏的 1 世祖。平嶺村是當地有名的文化村。廖大謙,字若榮,追隨孫中山革命,與李濟深是親密的朋友和同鄉。
岑溪廖氏 最先人岑的廖氏始祖是廖野仙 ( 思梅 ) ,原籍江西臨江府新淦縣長牌裏二十九都。野仙於元朝至正年間宦游來岑,始居岑溪都宮,傳數代後部分後裔分居于縣城,再傳數代逐漸散遷於各地,至今已傳 28 世。其次遷入岑溪的是廖世北,明朝時期從廣東羅定遷入,始居歸義羅沙,後分支移居各處。近百年來有廣東信宜縣愛峰公養中後裔遷至岑溪南渡、高坡、南渡街落業。以上各支全是崇德公的後裔。岑溪廖氏有天葬墓,是件世所罕見的奇事。 5 世祖廖章,弘治拔貢,任道州知州,終於任所,運柩歸岑,途中至鬥塘根子嶺,適值天晚,停柩嶺上,第二天早上發現靈柩已為蟻穴所掩沒,於是便讓靈柩就地天葬,該墓一直奉祀至今。
容縣廖氏 容縣廖氏開基祖之一是朝高公。朝高公曾任容縣正堂,祖籍江西泰和縣。他的後裔有不少人僑居海外,有的僑居泰國,有的僑居馬亞西亞,有的留學日本。現已傳至 17 世,歷時 500 年。容縣立業村廖氏,始遷祖可揆,其子廖德貞於清朝時期由廣東高州遷來廣西容縣立業村定居。崇尚拳術是立業廖姓的一大傳統,歷代都有一批拳術好手,有的成為出名的拳術師。
北流市廖氏 北流市位於廠—西東南部,呈長狹形,全市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形成自南向北流向的圭江及其兩岸谷地,故名北流。居住在北流市的廖姓,現有 2 萬多人,大多是明末清初從廣東遷入的,也有部分是清末從相鄰的容縣、陸川縣遷入的。分佈在全市南、中、北部的清灣、六靖、石窩、華東、平政、大倫、大坡外、隆盛、六麻、清水口、新榮、興隆、塘岸、北流、新圩等 15 個鎮。北流廖姓,大致可分 7 個世系。法海世系:該世系現有 15000 人,是市內人數最多的世系。明朝萬曆年間, 1 世祖法海有兄弟 5 人,由福建曾成縣法門勒古巷石灘村遷居廣東省翁源縣 ( 電白縣 ) ,後複遷茂名、化州。再其後法海遷進二都播陽裏沖村,再遷鴨娜坑落業,是為北流廖姓開基祖。傳至 4 世達榮,由廣東金坑村遷居北流縣卞二裏沖表 ( 今六靖鎮 ) ,子孫繁衍,散居各地。法閃世系:法海之兄法閃,其部分後裔清初遷入北流縣。仲遠世系:隆盛圩廖姓為仲遠 17 世振生、喜生之子孫,北流鎮金背塘廖姓為仲遠後裔 18 世展芹子孫。公鑒、公鑿世系:原籍福建,今大坡外鎮廖姓為公鑒長子法章、次子法保之後代,新安村車子垌廖姓為法保後裔顯的後代。野仙世系:岑溪市廖姓始祖野仙後裔共有兩支遷入北流市興隆鎮。一支為應震子孫從容縣沙田遷入豐垌村、甘竹村,一支從陸川縣沙湖遷人豐垌村。紀德世系:由新榮鎮五常村遷入。朝秀世系:由化州遷北流民安鎮才旺村落業。其他還有解放後維欽從貴縣遷入,慶光從容縣遷入。北流市廖姓一貫重視興學,讀書育人,蔚然成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陸川縣廖氏 分佈在全縣 16 個鄉鎮,主要集中于烏石鎮那壤、子良,清湖鎮陸波、永平,良田鎮鹿垌,平樂鎮平樂,沙湖鄉官山、新街,未場鎮南中,古城鎮長徑和大橋鎮的平山等地。開基始祖是肇緒公,武威郡支裔。其先由江西遷福建,至肇緒公遷廣東化州新圩梧村落業。肇緒公裔孫自明代遷入陸川縣,世代蕃衍,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玉林市廖氏 玉林廖氏現有 1 萬多人,居住較集中的是高峰的集義,茂林的金谷、鹿峰,城隍的陳塘,樟木的新發,中村等地。其餘居住在城區的四川角、垌口,名山鎮的鳳凰塘、白頭塘,南江的常樂,城西的蓮塘,茂林的陂石垌心,蒲塘鎮的洋坡、三灣,高峰的龍文、靖文、新河、大同,蔡陽的山背,仁東的東高,福綿的馬頭嶺,成均的東高,新橋的運車嶺、高山坡,石和的石腳堡,沙田的六斯江口等,共 15 個鄉鎮。玉林廖氏主要是廖光景後裔文興、文亮的後代,都屬武威郡,肇始於元末明初。文興一支,傳至恩明,曆 15 世至元景,由合浦諸子街遷至郁林茂林。文亮一支,傳至義芳為廣西博白三合圩開基祖,再傳至宗足、宗器、宗彝三公,移居郁林高沙湖,為郁林樟木等廖氏始祖。高峰集義一支,七世祖廣賢、斯賢、敬賢三公由廣東惠州府遷郁林鯉塘村安居,後散居集義各自然村。此外,還有一部分則是從鄰近縣市遷采的。蔡陽鎮陳塘廖氏,太始祖是廖貴承、貴享、貴順三公。陳塘村 1 世祖是善明、善立。高峰鄉黎江橋廖氏,開基始祖是日超、日陽、日華兄弟 3 人,于清道光年間遷至黎江橋村定居。茂林鎮陂石垌心村廖氏,太始祖是敬修公。 10 世祖識明由北流遷居玉林茂林鎮陂石垌心村。
貴港市廖氏 殿僚廖氏,屬武威郡,源出西晉子璋後裔,太始祖監元。明嘉靖、隆慶年間,始遷祖非庸、國我、老晚三與 2 世祖文章、西章從賓州大阮村遷至貴縣東津開基,今已衍至 21 代。木梓坡廖氏,是廣東興甯廖氏始祖德源公的孫子思恭的後代。思恭為 1 世祖,傳至 16 世鴻賢,全家遷廣西貴縣木梓坡居住。現已傳至 24 代以上。木格鎮廖氏,是廣東興甯始祖德源公的後裔。傳至 16 世于和,於和生 4 子:東麟、東鳳、東鼇、東珠。其後裔分居于溢塘、竹根圩、木格街、漠塘三盛塘等處。
桂平市廖氏 桂平地處廣西東南部,宋、元、明、清時,屬潯州府府治所在地。桂平市廖姓分佈在木樂、油麻、理瑞、羅秀、麻垌、金田、石龍、桂平鎮等地。現有人口約 12000 多人。始祖盛泰,福建莆田人,參加討元義軍,授都督、總兵之職。明洪武年間,揮師西粵,封廣西禦史都督、清益將軍,經兩廣各地,深愛武宣山清水秀,遂留居武宣縣平安村。傳至 4 世慶恩,慶恩生 7 子:貴真、應廣、師千、應州、應府、午養、奏奇,分居武宣、貴港、桂平、平南、來賓等地。
平南縣廖氏 廖氏在乎南縣是大姓之一,現在分佈在乎南、官成、思旺、東華、赤馬、丹竹、大鵬、安懷、大安、鎮隆等鄉鎮的廖姓,大多數是德源的長孫思明、第四孫思恭和盛泰、帝生、永忠、君門、維川的後裔。
藤縣廖氏 藤縣古稱藤州,位於廣西東部,潯江流貫縣境中部,以江為界劃分為藤南和藤北。藤縣廖姓主要分在藤南的城關鄉禮秀村、中和村、赤水鎮和六坊村,(土良)南鎮的大(氵並)村、界田村,同心鄉的平頂村,金雞鎮的鎮安村,象棋鎮的同樂村,天平鎮的新馬村;滕北的津北鄉永隆村,(氵蒙)江鎮的新城村及(氵蒙)江街,太平鎮的七政村及太平街,東榮鄉的楊洞村,大黎鎮的來歷村、和安村,古龍鎮的合隆村、古龍村。藤縣廖姓中有不少人的先祖是江蘇華亭縣 ( 今上海市 ) 人。津北鄉廖氏的開基始祖是廷秀。古龍鎮合隆、古龍村相傳為明洪武初廖廣的後裔。(土良)南鎮界田村是野仙的後代。天平鎮新馬村廖氏,開基祖茂尊,字秀生,原住廣東順德縣,清康熙年間移居廣西平南縣武林鄉。傳至傑業,于清咸豐年間徙至藤縣天平鎮新白馬村開基創業。
蒙山縣廖氏 蒙山廖氏的開基祖廖隆公,明成化年間從廣西平南遷到蒙山,開山辟嶺,植樹造林,耕田種地,為子孫造福,至今已有 500 多年的歷史。下傳裔孫 19 代,分別散居蒙山各鄉鎮,居住較為集中的地方有上下北蕩和佛子等處。
平樂縣廖氏 榕津街廖氏,榕津由於古榕樹多,又有直達平樂府的大河碼頭渡口,因而得名。後來有了公路,通了汽車,交通比以前更加發達。榕津廖氏是當地的大姓,就其淵源而言,主要有兩大支。在榕津最早落戶的一支是源海、源廣兄弟。明洪武初年兄弟二人由楚南衡州府珠璣巷遷來粵西平樂縣東鄉里,先在石子埠暫住,再遷榕津落寨山,最後在榕津山腳根定居。據族譜載,這支的先祖為永忠公。另一支雖然人數較少,落戶榕津也較晚,但因人才輩出,影響較大,這支據說是清末從浙江遷來廣西。始祖為鴻模,他的孫子發齡、保齡皆有建樹。發齡急公好義,為鄉人所重。保齡自幼習武,人平樂武庠,歷任協標、把總、千總。光緒年間,抵禦外侮,中法戰爭中配合馮子材取得著名的鎮南關大捷,成為民族英雄。發齡的孫子振榘、振榮均有名。振榘官至兵部侍郎,封中憲大夫、中義大夫。振榮任過縣長,在鄉籌建中學。
湘、粵、桂三省毗鄰區域廖氏 賀州古城即廣西賀縣賀街鎮,漢設臨賀縣,隋、唐、宋、元設州,明以後複改為縣。這裏 2000 多年間均是州、縣治所,歷來是湘、粵、桂三省鄰接地區的商埠和交通要道,是桂東重鎮。早在五代之前已有廖姓先人生活居住于賀州,從宋、元、明、清到民國時期,有 20 多支廖姓族人陸續遷到各縣鄉村城鎮落籍安居,繁衍生息。如廣西富川、賀縣、鍾山、昭平、蒼梧,湖南江華、道縣,廣東連州、連山、廣寧、懷集等地都有廖姓散居各處。鑄于南漢大寶四年 (961) 的乾亨寺銅鍾,重 1500 斤,鍾身鐫有 1288 字,眾緣弟子中就有廖師進、廖廷通、廖仁亮、廖二娘等人的姓名。又有宋進士廖必強曾作《甑山道中》詩:“丹障峰前路,驅車且暫停。山從來聳翠,水自爾清泠。草勁支寒露,雞靈唱曉星。秦鞭揮不到,天末數伶仃。”
富川縣廖氏 石腳村廖氏 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古城鎮石腳村,是全縣廖氏最主要的集居地,全村都是廖姓。始祖辰子公,字飛龍,于明朝初年從粵西連州連山遷居桂東富川立寨,名為石腳村,堂號世彩堂。石腳村家家有果樹,戶戶有魚塘,是全縣養殖淡水魚的基地。石腳上村廖氏。石腳上村位於富川東面,人傑地靈,山清水秀,是全縣養殖淡水魚的基地。始祖是致政公,傳至贊元,自明初遷入富川縣石腳上村,至今已有 600 多年的歷史。
鍾山縣廖氏 珊瑚廖氏 。珊瑚位於鍾山縣東家垌南端,因始祖敏珊、敏瑚而得名。珊瑚是東家垌一個大寨,現在廖姓人口約 1 萬多人,主要集中居住在珊瑚獅山下周圍。太始祖廖徐璧,字崇遠,是昌公 17 代裔孫,元末明初由南京珠璣巷南遷至廣西平樂府。長子敏珊,次子敏瑚于明朝宣德年間移居鍾山東家垌,開創珊瑚寨。後敏瑚移居湖北,敏珊世居珊瑚,子孫繁衍,枝繁葉茂。
賀縣廖氏 蓮塘口廖氏 。賀縣信都鎮蓮塘口廖姓,是崇德的後裔,是敬齋第九子思義的裔孫。信都鎮蓮塘口的開基祖是廖錦秀。錦秀生於清嘉慶年間,幼年隨祖輩和父輩由廣東興寧遷居廣東河源,又從河源遷廣東肇慶府廣寧縣的清水坑和楊梅坪山區一帶謀生。後歷盡坎坷才找到蓮塘口定居下來,艱苦創業,家道日興。仁義鎮福安村架簡寨廖氏,開基祖廖仁龍是敬齋的第九子思義的後代。傳至肇旺,由廣寧縣清水坑遷廣西賀縣仁義鎮白石沖。肇旺的曾孫仁龍在民國初年從白石沖移居福安村架簡寨。肇旺為移居賀縣仁義鎮的 1 世祖。
全州縣廖氏 全州廖氏的始祖是廖國器公。西元 1126 年靖康之變,金兵攻陷東京,宋室南渡。兗州太守廖國器公當時也帶領數千百姓渡過長江經洞庭湖溯湘江而上,到達零陵,然後在今廣西全州的龍水鄉樟樹腳安頓下來,就在這裏定居了。後來子孫繁衍,分徙湘、桂等處。現在全州縣的廖姓,就是國器公的後裔。主要分佈在全州縣紹水鎮的鎖石崗村、赤蘭老鋪裏、段美田村、赤蘭鋪、石塘堰、才灣鄉烏石村、安和鄉蘿蔔沖、安和鄉沙國村、綿福村、小磐古村、賢山村、茶源村、蛇尾村、下村、新圩村、大口岩、楊嶺村、廖家嶺、界頂納口村和兩河鄉的魯水村、上宅新屋裏村等處。現全州縣廖氏宗族人口約有 21000 人。
灌陽縣廖氏 西山瑤族鄉羅家村廖氏,是全州廖氏始祖國器公的後裔。開基祖登瀛公於 17 世紀從全州縣魯薦瓦子腳移居灌陽西山羅家村。現已傳至 15 代。 融縣廖姓氏 融縣包括今融安、融水兩縣。融縣廖姓主要分佈在融安縣浮石鎮的西茶村、仁村、蒙洞、晚渚,東起鄉的古黎,大良鄉的木林,潭頭鄉的大境,城東鄉的塘寨、大樂崗、大樂村,大巷鄉的大巷,長安鎮,橋板鄉,沙子鄉等自然屯和鄉鎮。融水縣的廖姓主要分佈在貝江邊的小獅,和睦鄉和大裏,永樂鄉的永樂及汪洞鄉等地。融縣廖氏均為外省籍人,在兵荒馬亂或天災人禍時逃荒避難而遷入融縣的。如融安縣浮石鎮西茶村廖氏,就是廣東大巷口雞爪屯的廖椿公于乾隆、嘉慶年間隻身逃荒而來繁衍的後代。融安大陸村廖姓,是湖南下石洞江口廖氏的後裔。
武宣縣廖氏 宣武縣廖姓人大多是廖盛泰的後裔。廖盛泰,原籍福建省莆田白石鄉賴溪村人氏,生性剛強,少而博學,精通兵法,曾參加朱元璋的討元起義軍,為朱元璋所器重,授以都督、總兵之職。明朝建立後,奉命揮師西粵,蕩平兩廣的殘餘反明勢力,以功封廣西禦史都督清益將軍。盛泰在廣西期間,深愛武宣山清水秀,遂歸莆田攜眷來武宣三裏鄉定居于平安村 ( 今旺村 ) ,至今已有 600 多年,傳至 25 代。盛泰的 4 世孫慶思有 7 個兒子:貴真、應廣、師千、應州、應府、午養、奏奇。七兄弟分為七大房。
象州縣廖氏 象州縣廖氏大多是廖盛泰的後代。盛泰生一子總彩,總彩生子廖政,廖政生子慶思,慶思生 7 子,七兄弟分七大房。象州廖氏主要分佈在馬坪鄉洞村、木堂村、朝南村、竹官村、回龍村、木懷村、古達村、和弄村,其塘、大塘,馬坪街以及寺村、妙皇、大樂、羅秀二水品各鄉鎮。自盛泰至今,已傳 23 代。
鹿寨縣廖氏 中渡鎮石龍村廖氏,石龍村廖氏是廖扶架的後裔。扶架約于清初偕其子持崔從廣西柳州馬平縣五都遷修仁縣龍虎村 ( 今屬利浦縣 ) ,再從龍虎村遷居中渡縣 ( 今屬鹿寨縣 ) 石龍村。扶架與持崔是石龍村廖氏的 1 世祖與 2 世祖。中渡鎮黃臘廖氏,居住在古車村、塘頭村、林村、中村、六洛村、大門村等 6 個自然村,其中以大門村人數最多。據老一輩人說,大門村廖氏始祖叫廖正乾,大約於明末清初由桂林地區永福縣三皇鄉清水塘遷來,塘頭村廖氏始祖叫廖郎平,來自湖南武崗縣。
陽朔縣廖氏 福利鎮洞心村廖氏,原籍湖南,于明成化年間遷入廣西陽朔縣富和裏山尾村,始遷祖廖金生。明朝萬曆年間,由政郎公移遷洞心村定居,至今已曆 22 代。
田東縣廖氏 平馬鎮、林逢鎮廖氏,主要聚居在乎馬鎮的街道、靖逸村、四平村,林逢鎮那婁、中山、凍務、那錄及布兵鄉保利村等地,幾乎都是江西廖姓後裔。據現存家譜及老人口述,此處廖姓始祖為宋朝號千四官源興、千六官德興兄弟,原籍江西省吉安泰和縣城內道前街,堂號歸“武威堂”。宋時遷至南寧府宣化縣。清乾隆年間,傳至踴螯公,率族人遷至今田東縣平馬鎮靖逸村及林逢那婁屯創業定居。
平果縣廖氏 鼻祖廖永忠,後裔在廣西安居落戶,子孫昌盛,遍佈南寧、武鳴、隆安、平果、田東、田陽、上林、天等各地。先祖以莊官雲南大理寺少卿,受珍官監察禦史,應先官至中憲大夫。傳至日勝,至果化州布思村定居,他就是布思村廖氏的太始祖。
貴州省
威甯縣廖氏 牛棚鎮、迤那鎮、鬥古鄉廖氏,牛棚鎮、迤那鎮、鬥古鄉位於威寧縣西南部牛欄江的中上游,與雲南接界。這裏四山橫臥,山清水秀,地處雲貴高原。明清時期受土司管理,號稱“威鎮涼山都督府,管轄夷蠻九土司”,歷來是個遠離“王化”之地,長期受土司的高壓統治。威甯縣約有廖姓人口 7000 餘人,主要分佈在鹽倉、二塘、龍場、金鐘、猴場、草海、黑石、觀風海、秀水、海拉、牛棚、迤那、鬥古等 13 個鄉鎮。威甯縣廖氏始祖之一是時作公,原居湖廣寶慶府武崗文版橋白馬街柳樹巷鑼鍋井。明初奉命人貴州“征剿夷蠻”,任“八大指揮”之一周國瑞的副總指揮,在平定“水西叛亂”等戰役中立有戰功,後定居在威寧北門水井灣,成為貴州省威甯廖氏開基始祖之一。新發鄉廖氏,始祖文賢,原籍江西省清江縣,後遷湖廣衡州府衡山縣司天辛辛街。文賢後裔隆發由湖廣衡山縣遷居貴州省威寧縣二塘區小灣街。
六盤水市廖氏 鍾山區大灣鎮頂拉村廖氏,大灣鎮小灣村廖氏始祖隆發之子孫。詩定之子書方,由大灣鎮小灣村遷居威寧縣二塘區頂拉衝子即現在的六盤水市大灣鎮頂拉村。
赫章縣廖氏 哲莊鄉娃多村廖氏,哲莊鄉娃多村山巒起伏,連綿不斷,東北與鎮雄頭屯毗鄰,東接畢節縣放珠鄉,南接赫章縣平山鄉。娃多村廖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始祖由江西吉安府遷到貴州畢節定居,後裔輾轉遷至赫章縣哲莊鄉娃多村。
畢節市廖氏 放珠鎮廖家院子廖氏,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太始祖堯漢公,曾任唐僖宗乾符年間的江南道都禦史。子紹升任衡州太守,遂居家於衡州。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傳至應松,應松是畢節放珠鎮廖家院子廖氏的始祖。
四川省
宜賓廖氏 遠祖廖萬八郎于明初由金陵遷湖廣寶慶府邵陽縣小東路富陽二都大山沖。清初四川遭兵燹後荒蕪有年,康熙年間旨令調湖廣之民人川開墾。國正公於康熙五十四年帶領弟兄子侄人川。因人丁眾多,一地難居,一半留住宜賓義下鄉慈菇塘,一半遷居瀘州忠信鄉中背石。
雲南省
鎮雄縣廖氏 鎮雄縣位於雲南省東北部,雲貴高原烏蒙山北麓,是雲、貴、川三省交界地,自漢代置縣起,曾有“大雄古邦”之稱。鎮雄縣廖姓有 300 多戶, 1300 多人,除部分在縣城附近外,多數散居在坡頭,大灣以薩、塘房、中屯、南台等地。鎮雄廖氏大多是周文王的後裔。先祖登華,原居湖廣麻城。其子廖魯,因家遭冤難,避居貴州威寧州遵化裏翟章壩。傳至連山,于清道光年間移至鎮雄縣定居,為雲南鎮雄縣廖氏始祖。銀廠廖氏,先祖原籍湖廣武昌漢陽,康熙年間遷至雲南鎮雄縣。中屯鄉廖氏,原籍湖廣麻城孝感鄉,太始祖是天源。傳至應魁,在雲貴交界處翟底河落業。中屯廖氏為應魁部分後裔。堰塘鄉新場村廖氏,始祖仕揚,原籍江西省吉安府白馬廟鎮學院街鄉廖家村,明朝初年遷至雲南鎮雄縣堰塘鄉落業。高山廖氏,是福建杭永廖氏始祖花公後裔,為花公之燕及的次子廖政的子孫。傳至廷惠公之孫國生,自閩人蜀,居富順兆化鎮。國生子兆堂由蜀人黔。再傳至頃德,遷雲南鎮雄縣柳林。板橋鎮廖氏,是明開國大將廖永忠的後裔。開基祖應壽,由四川瀘州遷至雲南鎮雄縣平壩立業。
香 港
香港上水鄉廖氏 系出西晉子璋公。降及元末,其聚居于福建汀州之旁支中,有廖仲傑公,原名仲達,因避先祖諱,故改名仲傑。由閩遷粵,輾轉南來,落籍新安,今改寶安縣,遂成上水廖族開基祖。傳至 7 世祖南沙公,與其侄潤宇公共尋村址,合力建村,約在明朝萬曆年間建成圍內村。圍內村地呈長方形,圍牆分有四鬥,東斗子孫居圍內村東面,西斗子孫居圍內村西面,南斗居南,北斗居北,各居一方,從而形成上水鄉三房四鬥的格局。又立圍於梧桐河上,因以上水鄉為名。此後廖族生齒日繁,遂於村外建屋,由原有圍內村,而分成今日之門口村、莆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及興仁村共 8 村,合稱為上水鄉。上水鄉建有祖祠廖萬石堂。 600 餘年來,人口增至 4000 餘人。
江蘇省
海屬兩灌地區廖氏 高祖原定居蘇州市閶門廖家巷,清康熙年間,遷江北海州府轄區西南廖溝居住。廖溝今屬灌南縣。人口分佈于湯溝鎮湯溝村、金星村、白皂鄉白皂村,連三村廖莊、張家店鎮大前村等地。自高祖體字輩至今已傳 11 世。
浙江省
平陽縣廖氏 平陽處於浙江南部,西鄰福建,東南是大海,北接里安,攬山海之勝,是魚米之鄉。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區南雁蕩山、玉蒼奇峰,海洋自然保護區南麂列島。平陽、蒼南兩縣,今屬溫州市。平陽、蒼南廖氏集居廖家烊、熊嶺、內塘、廖(土羊),共計 3 萬多人。由福建安溪一世祖瓊公派下遷入。遷入時間為明朝嘉靖年間,現已有 400 多年的歷史,傳至 37 世。
泰順縣廖氏 聚居泰順縣大安鄉北底後樣村。開山祖吾斯,系出福建汀州上杭縣,為花公 18 代裔孫。
永嘉縣廖氏 居永嘉縣城東北杭郭村。開基祖鎮七,原籍福建建寧。
江西省
豐城市廖氏 南宋末年,廖彪由福建延平府順昌縣遷入豐城湖塘鄉定居。其他還有明清時期陸續遷入境內居住的廖氏先人。
新余市廖氏 主要聚居在渝水區,約 2500 百戶,萬餘人,分佈在 204 個自然村。多為宋代遷入,主要來自湖南、福建長樂、甘肅涼州等地。
宜春市廖氏 分德翁公和花公兩個支系。德翁公是江西寧都光景的 9 世孫,宜春廖氏的開基祖,有 12 個支系散居在全市 15 個鄉鎮,有的已傳至 36 世。
載縣廖氏 居萬載白良鄉範塘。始祖俊文,字彥章,生於唐元和二年 (807) ,卒于唐大中元年 (847) 。范塘廖姓,自唐至今已有 1100 多年的歷史。初居龍江 ( 即縣城所在地康樂鎮 ) ,宋天聖年間遷居現址範塘。
奉新縣廖氏 屬湖南衡陽廖氏分支。宋代廖擇,字從善,在奉新為官,有善政,奉調外邑,父老挽留,因留一子於奉新,發展成為奉新大姓。
瑞金市廖氏 一為西關清河郡廖氏,一為武威郡廖氏。清河郡廖氏,始祖壽郎,是甯都縣廖氏始祖崇德 21 世嗣孫少四郎的長子,于宋代景炎年間遷入瑞金。已傳至 29 世,約有 2000 多戶, 1 萬餘人。武威郡廖氏,開基祖起興,字席麟,系花公傳下 24 世裔孫 ( 徽公房 ) ,青年時期由粵人贛,在瑞金成家立業,已有 300 多年的歷史。
于都縣廖氏 大部分是崇德的後代,也有從福建遷來的順昌廖剛的後裔。居住在於都的廖崇德的後裔,有的其祖先從福建遷入,有不少是廣東興寧縣開基祖德源的後裔,從廣東遷入。分佈在小溪上嵊、張天窩、上北鄉油麻坑、山塘窩、西鄉坳背、南鄉李坑、南鄉新居前、下北鄉玨田村、馬安大坪腦、貢江鎮蔬菜場等處。
興國縣廖氏 興國縣僚溪廖氏,江西虔化始祖崇德公後裔。友麓任興國縣令,是僚溪廖氏一世祖。已傳至 42 世。興國聚景堂廖氏,開基祖昌公系花公之子,現已發展到花公第 35 世。
萍鄉市廖氏 萍北廖氏,清順治年間由新餘徙來,始祖期祥系凝公 30 代孫。萍西廖氏,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實蕃公的後裔。
甯都廖氏 甯都是中國廖氏的發祥地之一。開基始祖是崇德公。自浙江松陽遷入,始居西門鵝鴨塘,後遷清泰鄉麻田、漢源之間。後分流全國各地以及海外。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如廖凝、廖融等。現有人口約 42000 多人。
石城縣廖氏 全縣廖姓人口約萬人。清河郡廖氏均從寧都遷入。還有先後遷入的武威郡廖氏和汝南郡廖氏。主要分佈在屏山鎮、橫江鎮、小松鎮、琴江鎮、大由鄉、木蘭鄉、龍崗鄉等城鎮鄉村。
會昌縣廖氏 自南宋甯宗開禧年間第一支廖姓家族進入會昌開基創業,至今已有 790 多年的歷史。其間先後有 36 支廖姓家族從福建、廣東和省內縣外徙居會昌。分佈在全縣 22 個鄉鎮中的小密、洞頭、高排、文武壩、中村、麻州、白鵝、站塘、周田、清溪、西江、曉龍、永隆、湘江、筠門嶺等 15 個村莊。
尋烏縣廖氏 分別居住在縣城以南的留車和縣城以北的澄江兩個鎮的 5 個自然村。石碣村現在全村人都姓廖。明朝泰昌年間,由花公傳下的第 8 世孫文興從廣東平遠縣遷來。族亨村,明成化年間由福建武平遷入,開基祖是廷卓、廷蘭。桂嶺城下村,明萬曆年間遷入,開基祖是漢玉。北亭村,明朝末年遷入,先公廖三郎,字文宗。桂嶺水東村,明代大六公為避禍亂,從福建汀州遷入開基立業。
安遠縣廖氏 出福建汀杭花公系下,北宋仁宗朝遷入定遠縣長河村。開基祖為政公 4 世孫念二郎。念二郎字德明。
定南縣廖氏 開基祖法明公系福建上杭花公 8 世裔孫,明朝建文年間由廣東長樂徙居老城,至今已有 600 年的歷史。為全縣大族之一,人口有 4 萬多。縣內還有天花一九曲廖氏,是廣東興甯始祖德源的後裔。
龍南縣廖氏 桃川太平廖氏,古之桃川,即今龍南。太平廖氏源于福建侯官,屬武威郡系。始祖符三生於元朝延祐年間,歿于明朝洪武年間,閩之侯官進士,曾任廣東翁源縣尉。元至正年間定居桃川太平,至今已有 650 多年,衍傳了 23 代,現有人口 12000 多。龍南江東廖氏,明朝宣德年間,開基祖子盈公由廣東翁源縣遷江西龍南江東,子孫蕃衍,已傳 24 世,人口已過 3 萬,為龍南望族。龍南下逕廖氏,開基祖盈滿于明朝初年由福建永定遷入,繁衍生息至今。下逕是一個小山村,有“雷峰毓秀,渥泉鍾奇,俗則敦尚樸素,人則常存真誠”之美。龍南鴉背廖氏,開基祖文寬是福建上杭、永定廖氏始祖實蕃公的 11 世孫,明朝宣德年間徙居江西龍南。
上猶縣廖氏 主要分佈在梅水鄉、營前鎮、社溪鎮、黃埠鄉、沿湖鄉、平富鄉、金盆鄉、雙溪鄉、水岩鄉、陡水鎮、源溪等地城鎮鄉村,多為德源公後裔。其中源溪廖氏,系武威郡望,最早進入上猶縣境內是在唐末,開基祖十三宣義,由贛縣遷入。
崇義、大餘、贛縣、遂川等縣廖氏 以上各縣如崇義磨刀坑、金坑鄉,贛縣廖家村、大田鄉等地均有廖姓分佈。
南康市廖氏 主要居住在城區附近的珠和田、洋臺上、大坪鄉,潭口的逕背、崗背、案背和金銀坪,唐江的藕塘、黃麻坑等鄉鎮的 181 個村落,有廖姓 4 萬多人。花公第 20 世孫翔儀于西元 1660 年首遷南康。敏公 5 世孫德源由閩西遷居廣東興寧,其子敬齋生 9 子,人稱“九思”,其中就有“六思”的後裔于明末清初陸續移居南康,以思明公房裔孫在南康廖姓人口中居首。
福建省
南平市延平廖氏 延平是閩中廖氏的發祥地。上溯 83 世祖為四十一郎, 88 世祖花公由延平播遷上杭 ( 今永定 ) , 96 世祖錢公 ( 即始祖生才 ) 由永定遷居延平龍溪口。生才衍行已 27 世,按花公算起,已衍行 36 世。延平廖氏加上建甯、太甯、將樂等縣以及峽陽鎮、順昌縣謨武鄉廖氏,人口總數有 3 萬多人,為居住地的大姓望族。
順昌縣廖氏 順昌廖氏約 15000 人,主要分佈在元坑、鄭坊、水南、雙溪、洋口、埔上、大幹等 7 個鄉鎮,自唐至今 1000 餘年,為順昌的開發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順昌廖氏是中原廖氏最早南遷的一個支系,在中國歷史上出過許多歷史名人,如宋代著名的愛國名臣廖剛,朱熹的著名弟子、理學名家廖德明,明代廖中,以及廖澄、廖天覺、廖邦傑、廖遜、廖執象、廖蟯、廖衡、廖伯憲等,他們對廖氏的繁衍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泰甯縣廖氏 居住在朱口鎮王坑村。始遷祖萬一由將樂遷居泰甯朱口鎮,至今已傳 41 世。
清流縣廖氏 居住在田源鄉廖武村。廖武村,古稱廖屋坪,現百分之九十村民是客家廖姓。這裏四面環山,土地肥沃,景色秀麗,歷史上有架上金盆、三峰聳峙、二水縈回、虹橋躍鯉等十二景。廖氏家廟的堂聯就是這樣寫的:“二水繞金盆,源長流遠;三峰朝祖廟,人傑地靈。”
甯化縣廖氏 人口約 15000 人,主要分佈在淮土、方田、曹坊、石壁、濟村、中沙、安樂、治平等鄉鎮。有如下幾個分支系:達郎後裔,北宋嘉祐年間,鎮萬之五子達郎自江西寧都遷入寧化濟村定居。英郎後裔,明萬曆年間徙居寧化石壁橋頭,現已傳至 39 世。景祐後裔,明洪武年間從江西寧都遷來禾坑村。卿祥後裔,宋代由石壁遷居安樂碟上。寵應後裔,明成化年間徙居寧化縣中沙鄉上官佘村。
大田縣廖氏 廣平鎮蘇橋村廖氏,開基祖是廖剛的曾孫節祖。湖美鄉仁美村廖氏,自一世祖六三傳至今已曆 26 世。湖美鄉旺建村廖氏,開基祖是旺建。
永安市廖氏 永安市廖姓約 1 萬餘人,分屬剛公、花公、維德公、德安公四個宗支。其中絕大部分屬剛公的裔孫。
長汀丁縣廖氏 現居長汀縣境內的廖姓人有 1800 多戶, 11000 多人,分佈在全縣各鄉鎮。聚居較集中的有城關、河田、四都、南山、新橋等鎮。長汀廖氏分屬清河、武威廖氏,均系崇德的後裔。
安溪縣、南安市廖氏 大多數是唐末五代廖儼的後裔,衍傳至今已有 1000 多年的歷史,總人口超過 4 萬人。廖儼是江西寧都始祖崇德的後裔,他的大多數兒孫都在安溪蕃衍,分居于上苑、善益、馬獅、新廳、益林、後塘、美井、官橋、尚卿、後溝、東林、房巷等地,並播遷到泉州、惠安、南安和江、浙、湘、鄂、川、粵、桂、台、港等地,以及東南亞各國。
龍岩市廖氏 龍岩市進貝村廖氏是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後代,是東漢末年鼻祖權公的直系裔孫。開基祖宗長,字翠峰,自明永樂年間徙居進貝,已傳 24 世。近數十年來,族人外出的很多,宗親散佈國內各省 ( 區 ) 以至世界各地。
永定縣廖氏 永定縣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縣內廖姓人都是廖氏杭永始祖花公的後裔,分佈在 14 個鄉鎮 37 個自然村,共計 5000 餘戶, 2 萬多人。廖姓是永定縣的望族,是推動當地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永定縣廖氏歷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如清代永定縣 10 名翰林,其中廖姓就有 5 名。永定廖姓人繼承發揚了廖姓堅忍卓絕,吃苦耐勞,獨立奮鬥,敢於冒險犯難的精神,不斷向有利於自身和宗族發展的地區遷徙定居。他們遷播定居的地方除國內廣東、江西、江蘇、湖南、廣西、海南、香港、臺灣之外,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國。永定縣廖姓,在廖姓家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當地廖氏家廟知本堂堂聯所說:“源出武威汝南,曆周漢晉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派盛楚豫閩粵,數公侯卿相台垣督撫,代顯偉人。”
武平縣廖氏 千七郎與其子文一郎是武平縣象洞鄉光彩村廖氏的開基祖,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實蕃的後裔。經 500 多年的繁衍,至今已近 30 代。
湖南省
長沙市廖氏 廖永忠後裔,明正統年間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徙居長沙湘春門北門正街。始遷祖垂遠,字建源,傳至寶賢;興賢由省城遷北門外壕上落業。崇禎末年,元章、元軾遷居善化二都馬營煆。其中一支的後裔衡玉入贅湘潭石(山侖)森家,成為遷潭的始祖。
瀏陽市廖氏 白沙鎮廖氏,白沙廖家煆是宗支的發源地和聚居地,始祖萬一于明朝初年由浙江金華遷來。北區社港廖氏,必華後裔。必華系萬一曾孫,遷社港後另立支系,尊萬一為始祖。當代傑出畫家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即出瀏陽北區社港廖姓。東鄉荷塘廖氏,開基始祖上達,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實蕃的 22 世孫,清康熙年間,由廣東興甯遷居江西龍泉縣,再遷湖南瀏陽東鄉荷塘成家立業。瀏萍廖氏,指瀏陽大光園、三口、寶蓋洞,萍鄉泉江堰、蘆溪、大安裏廖氏,大多是江西寧都廖氏始祖崇德的後裔,也是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實蕃的子孫。清朝前期陸續從廣東大埔遷來。始祖是翁一,共分 8 房:萍鄉 5 房,瀏陽 3 房。
漣源市廖氏 橋頭河鎮大屋村廖氏,以廖爽為開宗始祖,爽公由福建始遷衡山,曆 6 世至理安,居江西泰和,再 6 世至淇惠遷長沙,淇惠曾孫城景又由長沙遷寧鄉縣橫田。城景第三子萬儀,再由寧鄉遷至安化縣豐樂鄉 ( 現劃人漣源市 ) 雙陂而後分徙大屋村等地。開基祖是萬儀。橋頭河鎮車田村廖氏,鼻祖廖爽。與大屋村廖氏同出廖遲之子理安。連源 ( 原安化 ) 、寧鄉、湘鄉廖氏 連源、寧鄉、湘鄉三縣廖氏多是城景次子萬重後裔。萬重的子孫除歷代遷往福建、廣東、江西、四川等地外,現居住在連源、寧鄉、湘鄉的人口約 3 萬人。其中以添慶一夢顏一紋義支系人口最多,今約 2 萬餘人。萬重在元朝時曾任指揮之職,歿後葬于湘鄉羅漢山,墓聯為:“山勢似星羅,支界分明,且喜群峰顧祖;水光接天漢,源遠流長,爭看萬派朝宗。”
耒陽市廖氏 耒陽地處湘南,北攬衡陽蒸湘之勝,南接彬州南嶺之秀。鼻祖廖爽,爽公生廖凝。凝公生二子:長秉乾,卜居末陽,為耒陽廖氏始祖;次子秉坤,卜居永興,即松垣房廖氏始祖。秉乾初卜居耒陽縣治其後子孫繁衍,遍及四鄉,如夏塘、長嶺、石准、春光鋪、雙洲、芭蕉、黃崗等地。歷代從耒陽遷出者,省外有福建、四川,省內有常寧、永興、安仁、桂陽、衡山、湘潭、長沙等縣。耒陽廖姓,現已傳至 40 代。
常甯市廖氏 始祖廖爽,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下馬頭上五村。常甯廖氏,大多是貴清和顯清兄弟的後裔,明初從江西泰和縣徙居湖南常寧,至今已有 650 多年的歷史。現有人口 6 萬左右,其中貴清後裔 5 萬多人。
東安縣廖氏 主要分佈在金江水庫下的七甲廖和八甲廖、山口鋪和大廟口等地。全縣約有廖姓 2 萬人。
永興縣廖氏 松垣坊廖氏,廖爽後裔。始祖廖凝,字熙績,生子二:長子秉乾,次子秉坤。秉坤,字巽蘭,宋太平興國年間,舉為岳州太守,不就。由衡山至郴州,後卜居永興松垣坊,現已傳至 31 世。鯉魚塘再逢祖廖氏,再逢祖系浙江杭州錢塘人,由進士第人選翰林院編修,于唐文宗開成年間仕宦郴州,任滿定居永興樟田。子孫繁衍,至今已傳 40 代,是鯉魚塘鎮的一個大族。“五四”運動發起人和領導人之一廖書倉即出自永興鯉魚塘鎮再逢祖廖氏。
新化縣廖氏 分佈在新化縣官莊橋、舊縣、宛平、廖家灣、天門鄉、汝溪橋、水口、縣城廖家垣等地的廖璋孫的後裔,人口有 13400 餘人。新化廖氏是唐末廖爽的後裔。璋孫後裔,除散居本地外,還有部分遷往四川開縣和本省的龍山、江華等地的族人。新化璋孫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世濟其美。
邵陽市廖氏 邵陽市轄區內的廖氏,大多是如琥公的裔外。如琥封鎮國將軍,守武昌,其先世為饒州人。如琥的 10 世外爾宇于清朝初年由湖北沔陽茅埠遷湖南邵陽,始居城東高家巷,後遷邵東縣簡家壟鄉雙板橋一帶。從如琥至今,已傳 21 代以上。
邵東縣廖氏 雙板橋廖氏,雙板橋屬簡家壟鄉管轄,因兩座石拱橋得名。蒸水流人湘江,卵石遊魚清澈見底。始祖如琥公 10 世孫爾宇于清初由湖北沔陽茅埠徙居邵陽,愛邵東雙板橋山水秀奇,民風淳樸,於是遷來定居。邵東縣、新邵縣廖氏 廖萬邦公後裔廖氏,萬邦是福建順昌廖剛 13 世孫。歿後葬邵東縣廉橋鎮爐前村寒鐵廟屋後,其碑聯為:“爐前煉出寒鐵秀;萬代邦國後人賢。”萬邦生四子:必瓏、必琥、必佐、必佑。必瓏遷隆回,必佐遷衡山京南,必琥居邵東東塘村,必佑派系世居廖家村。魔家村即今新邵縣大芝廟鄉龍竹村,村中有庵院名園映庵,俗稱坪庵。庵前左側有古楓一株,高數十米,樹冠蔭蓋三畝有餘,輕圍須 13 名成年入手牽手才能合抱。
隆回縣廖氏 大水田廖氏,屬武威郡祀,開基祖德貞于明初攜其子萬福由武攸湛田 ( 今洞口縣醪田鎮湛田村 ) 徙居隆回五都大水田,至今 260 餘年。現已傳至 29 世,人口約 10300 人。全鄉 13 個自然行政村,村村有廖姓。始祖發祥是元朝翰林院侍講學士廖人俊的後裔。廖人俊是宋末廖璃之孫。大秧田廖氏,發祥生 4 子:德行、德文、德貞、德據。德行住湛田,德文住野雞田,德貞住大水田,德據住大秧田,稱四大房,又名“四田”。六都寨鎮野雞田廖氏,開基祖德文,發祥次子。發祥後裔繁衍已達 10 多萬人,分佈於隆回、洞口、武岡、城步、新甯、黔陽、辰溪、瀘溪、漵浦、新化、漣源、新邵等 10 多個市縣。
洞口縣廖氏 湛田廖氏,廖人俊後裔。湛田過去曆屬武岡州所轄,也叫“武攸湛田”。發祥後裔已傳至 29 世,人口在數萬以上,是一個人口眾多、人文蔚起的大家族。
黔陽廖氏 黔陽今屬洪江市,這裏的廖姓人大多是伯九的後裔。伯九,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北門外的鵝頸大(土丘)。元朝至正年間,伯九隨兄伯六外出做官,伯六任職于貴州都勻,伯九任職于湖南辰州,後來便各自在任職的地方留居下來,至今已有 700 多年。伯九因功詔封鎮南將軍,後裔始居辰陽王岔尾,後遷本邑石二裏桐灣。傳至明科由桐灣徙居黃桑坪,複遷安江中勝村。中勝村,過去又叫廖家院子,即今硤洲鄉紅村,近靠安江鎮,負山帶水,有平野綠疇,良田沃土,舊多柑柚,物產豐饒。沅水臨河淺岸,水潔沙澄,游魚細石,歷歷可辨,光影閃爍。伯九後裔,子孫繁衍,分佈硤州、龍田、岔頭、茅渡、大崇、雪峰、群峰、鐵山、洗馬、塘灣、灣溪、沙灣、太平、熟坪、龍船塘、土溪、深渡、雙溪、黔城、岩壟、紅岩、沅河鎮、安江鎮、江市鎮等城鎮鄉村,衍傳至今已 25 代。
常德市、漢壽縣廖氏 常德、漢壽廖氏於明代從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來。同來者五兄弟,嗣興、嗣容及侄輩明善之父落漢壽,嗣德、嗣福落常德。繁衍至今已有 590 多年,人口 18000 餘人。
臨湘市廖氏 方山廖氏,又稱“龍形廖家”或“方山廖家”。遷湘始祖月山于元朝末年由湖北蒲圻徙居方山洞中央屋。月山有 5 子:仁位、義位、禮位、智位、信位。仁、義、智皆遠遷異地;禮位後裔還有少部分居岳陽廖家煆;信公後裔除部分外遷,大都在方山附近及本市各鄉鎮。信公的 3 個兒子國洲、國清、國華都在朝廷為官。國洲授榮祿大夫,國清任戶部尚書,國華任工部尚書,國洲之子敬元授殿前貝勒右將軍。今當地尚書墓、將軍墓巍然猶存,在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列。月山定居方山迄今,已 700 多年,子孫衍遞到 30 多代。從第 14 代起的派行字是“天、應、長、興、永”,接著是“祖源敦大啟賢良,孝友傳家世澤芳,國華文章膺上選,登朝佐治慶隆昌”。
湖北省
湖北廖氏散居全省各地,多是明朝以來先後由江西遷往湖北的。白蘭山、旭山兄弟二人洪武年間宦籍漢皋梅子山由贛遷鄂,至今已有 600 餘年。漢川、沔陽、天門、潛江、監利、應城、荊門、嘉魚、蒲圻、鍾祥、孝感、漢陽等地都有廖姓分佈。總人口最多的是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門市。此外,還有 4 支廖氏宗親:一是洪湖石碼頭支系,二是江陵支系,三是麻城支系,四是鄂州支系。其中洪湖石碼頭支系於明末由江西遷入湖北,居住地較為集中;江陵支系於明代以前遷鄂,歷史較長。
應城市廖氏 陳河鎮廖家嘴廖氏,江西吉水縣蓮花埠鼻祖希愚 4 世孫蘭山公,因仕宦落籍湖北梅子山。明正統年間, 6 世祖輔謨由天門市沉湖徙居廖家嘴。
洪湖市廖氏 始祖如琥,自明初由贛人楚,奠基業于長江之濱,取赤壁之靈秀,墾湖澤之富饒,歷數百年子孫繁衍,根深葉茂。如琥公有 3 子:長子宣一,落業湖南華容;次子宣二,落業湖北天門嶽口;三子宣三,即洪湖廖氏之屬祖。
天門市廖氏 馬灣鎮廖氏,馬灣鎮位於江漢平原北部天門市東南邊緣,是內地聞名中外的僑鄉。這裏的廖灣村,是廖姓居住最集中的區域。村內廖姓有兩支,西支是憲昭的後裔,由天門沉湖遷來;東支是憲春的後裔,由沔陽 ( 仙桃市 ) 遷來。憲昭和憲春為嫡堂兄弟,遷入的時間前後相隔不久,都在明朝正統年間。
廣東省
深圳市廖氏 三洲田村廖氏。三洲田位於深圳市東南部,地處梧桐山東麓沙尖山腳下,四面環山靠海,東臨大亞灣,南與香港一水之隔。這裏是革命老區,廖姓子孫為革命事業和國家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三洲田廖氏開基祖信公字肖波,是花公傳下的 17 代後裔,原籍福建汀州上杭,明朝隆慶年間徙居惠州府歸善縣三洲田。至今 400 多年中,子孫繁衍了 14 代。
惠陽市廖氏 陳江鎮廖氏,惠陽市陳江鎮幸福管區下徑村廖姓,系興甯始祖德源世系思溫公裔孫。離下徑村不遠的鴨仔步自然村是廖仲愷的祖籍居住地。仲愷父賓竹早年往美國經商,仲愷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他家鄉的祖屋後來改建成為仲愷紀念碑,在陳江還建有“仲愷中學”,有“仲愷大道”。淡水、秋長兩鎮廖氏,系興甯始祖德源公世系思明、思聰、思恭等房派裔孫。淡水鎮廖姓,大多是因建水庫由惠東縣遷入落戶的。秋長鎮廖氏主要分佈在周田村、苦練、白水碟等地。橫瀝鎮廖氏,主要分佈在水東管理區和排沙背自然村。開基祖廣謙系興甯始祖德源傳下的思義房後裔,明代從興寧新圩鎮石崖頭遷來此地立業。良井鎮廖氏,主要分佈在北聯管理區松洋村。開基祖登南號雲峰,系花公傳下德秀之裔孫。矮坡鎮廖氏,布光管理區,開基祖麒麟系興甯始祖德源 ( 思溫公房 )12 世裔孫。霞郎塑管理區,開基祖仕一系興寧德源公傳下 ( 思溫公房 )12 世裔孫。觀音山村,其中一支是興甯始祖德源 14 代裔孫備明、德鳳徙居此地立業的。
東莞市廖氏 鳳崗鎮廖氏,分佈在鎮內的竹尾田村、松木崗村、小塘村,多是福建杭永始祖實蕃公的後代。奉實蕃為一世祖,現已傳至 31 世。明清期間就有族人涉海越洋到國外謀求生存和發展,創建業績。
龍門縣廖氏 廣東龍門廖氏是江西寧都廖氏始祖崇德的後裔。宋慶元年間,廖堅自寧都至廣東任增城縣令,後立籍于西林都 ( 即今龍門縣王平鎮 ) 。堅公是龍門廖氏的開基祖。
惠州市廖氏 惠州市惠城區廖氏主要分佈在金帶街、朱紫巷、水門仔、朱屋墩、橋東、秀湖、河南岸鎮的邊塘、冷水坑,惠環鎮的橫嶺村及小金鎮的烏石移民二村等地。這裏的廖姓,多是興甯始祖德源傳下的九思的後裔。其中金帶街、朱紫巷、水門仔、朱屋墩、橋東等地的廖氏,是興寧德源傳下的思問派志良的後裔。小金口鎮烏石管理區移民二村的廖姓系由惠東遷來,是興甯始祖德源傳下思聰公派 12 世德遂公的嗣孫。
豐順縣廖氏 下八鄉鎮貴人村廖氏,貴人村在豐順縣西南 36 公里處,地處高寒山區。這裏廖姓的開基祖永昌系花公 17 世裔孫。清朝順治年間,永昌公由福建長樂泉沙徙居揭陽縣下八鄉貴人村,當時還沒有豐順縣的建置,豐順縣的設置是在乾隆年間。貴人村廖姓現有 1300 多人。
潮陽市廖氏 潮陽市廖姓主要分佈在司馬浦鄉和貴嶼鎮下隴村。司馬浦鄉在潮陽東,普寧西,練江北。廖姓始祖發皇,昔由武威人潮,後複遷居司馬浦,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子孫繁衍,人口過萬。此處無崇岩山谷之險,有安居德業之風,農業繁榮,商貿發達。所謂“南嶺有鐘鳴鼎食之家,北流有雲帆扇海之駛”,或曰“炭去鹽歸,黑白分明山水貨;舟來車往,縱橫交錯海陸程”,可見一方水土風氣。貴嶼鎮下隴村廖氏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實蕃傳下(彳 + 撤 – 扌)公房的後裔。傳至達聰公,由廣東潮安縣移居潮陽縣貴山都下隴村,立為 8 世,為下隴村廖氏始祖。
大埔縣廖氏 大埔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西接梅縣,南鄰潮汕、饒平,東北與福建交界,全縣廖姓有 3 萬多人,為大埔縣大姓之一。按福建杭永始祖為 1 世,傳昌公為 2 世,昌公生三子,長子(彳 + 撤 – 扌)公,次子政公,三子敏公,為 3 世。後(彳 + 撤 – 扌)、政、敏三房裔孫分流各地,辟基繁衍。其中(彳 + 撤 – 扌)公 2 世孫百一郎為避戰亂,于宋末從福建遷居潮州海陽縣 ( 即今大浦縣 ) 長教村開基創業,成為大埔縣廖氏的開基祖。至今已有 700 多年,衍傳 29 代。百一郎的子孫分佈在大埔境內的有:湖寮鎮的長教、莒村、長新、黃坑 ( 即今龍崗 ) ;三河鎮的深渡、五豐;平原鎮的平原、北坑;銀江鎮的葛藤坪、昆侖、坪上;洲瑞鎮的三洲坑、排頭;高陂鎮的鳥槎、黃泥凹;桃源鎮的上墩、尖山下等地。後裔遷居省內外和海外的很多。單就海外來說,定居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的裔孫就已超過萬人。
蕉嶺縣廖氏 蕉嶺廖姓同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的後裔,分佈 3 個鎮 5 個自然村。南輒鎮富足村水坊廖氏,開基祖文亮系花公傳下第 10 代裔孫,于明代經梅縣遷來。三圳鎮鐵西村廖氏,開基祖榮壽是花公傳下的第 11 世孫,明朝嘉靖年間遷居鐵西村。興福鎮園墩上廖氏,開基祖回宗系花公 11 世孫。園墩廖姓,有一支系是清末由五華縣徙居蕉嶺的。
梅州市廖氏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連福建,北鄰江西,西接河源,南與潮汕接壤,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中心。梅州市下轄梅縣、五華、豐順、大埔、平遠、蕉嶺 6 縣和海江區、興寧市,是著名的文化之鄉、足球之鄉、華僑之鄉。梅州廖氏的開基祖是廖仲遠。仲遠公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實蕃的 5 世裔孫。 700 年來仲遠公的後裔遍佈梅州。其中梅縣、梅江區以及興甯、五華,幾乎全是他的後裔,大埔、蕉嶺、平遠也為數不少。至於遷出梅州而至港、澳、台以及海外的,至少有 20 萬以上。梅縣丙村鎮廖氏,主要分佈在人和、聯和、溪聯、紅光、黃梅等 10 多個自然村。從始祖念一公傳丙村五大房系,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歷史,繁衍了 24 代。梅江區水南壩廖氏,是福建杭永始祖實蕃的 8 世孫得貴的子孫。得貴是仲遠公的長曾孫,擇居水南壩,成為梅州附城區一帶的開基祖。
興甯市廖氏 廖姓人口包括外出的約 4 萬人,全部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的後裔,而其中絕大部分又是德源公的子孫。德源是實蕃的 8 世孫,敏公的 6 世孫,仲遠的曾孫,大約在 15 世紀遷入興甯縣南廂石崖頭井塘面上開基,而成為興甯廖氏的開基祖。
龍川縣廖氏 龍川縣東部的新徑村,四面皆山,森林茂密,中間有一條河,登山俯瞰,有風景這邊獨好的感覺,是一個遊覽勝地。這裏所居住的廖姓人的先祖是念一郎。念一郎是杭永始祖實蕃公的第 13 代裔孫。念一郎生於五華縣大都鎮,後來因避亂夫妻各逃一方,妻帶次子三郎遷到龍川新徑龍華圍居住,後遷新徑楓樹塘立業,故三郎是新徑廖氏的開基始祖。
連平縣廖氏 連平地處九連山,境內大部是中山,多峽谷地形,自北向南延伸的青雲山、九連山兩列山脈貫穿其間,群山環抱,峰巒重疊;東南部多丘陵地帶,是主要的農業耕作區。連平廖姓人口約 1 萬,分佈於 10 鎮。其中元善鎮廖氏,縣城廖姓開基祖崇軒公,系花公 23 世後裔,清康熙年間自福建永定黃竹坑遷來。南湖廖姓開基祖一德公系武威堂苗裔敬齋公之孫志敏公傳下 11 代後裔,由廣東河源黃沙大寨遷采烏石坳居住。坳牡廖姓系從廣東興甯縣石崖頭遷來。江西朱陳坑廖姓開基祖盈聰公,系政公傳下 7 代後裔,于明洪武年間閩汀上杭縣溪南遷粵程鄉石鼓寨再遷連平縣陂頭臘溪居住。至 8 世祖乾廣公由陂頭臘溪遷連平縣之善鎮江面古樓崗朱陳坑廖屋居住。隆街鎮碓砍石廖氏,龍門廖姓始祖堅公後裔,清祿新豐沙田廖氏第四代廖欽公之第三子思忠三郎從沙田鎮纏良地方遷入碓砍石,落地生根,長期定居,現已傳至 15 世。陂頭鎮廖氏,開基祖系花公傳下第 9 代裔,即汝明公的曾孫盈聰公。明朝洪武年間,盈聰攜妻戴氏、張氏隨父由閩西上杭溪南遷居廣東翁源臘溪。宣德年間,盈聰又攜妻張氏及兩個兒子遷居江西龍南江東。戴氏及 4 個兒子留陂頭鎮繁衍生息。陂頭鎮廖姓江西龍南江東廖姓一脈同源。高莞鎮廖氏,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後裔,開基祖系 12 世祖安叔公。現已傳至 32 世。族人有移至雲南廣南府阿普地方及廣西西林等地居住的。繡緞鎮廖氏,紅星柏塘廖姓開基祖鴻業系花公傳下 21 世後裔,清康熙年間自本省興甯遷居連乎鄉緞柏塘居住立業。沙徑廖姓開基祖系政公 9 世孫千一郎。其父百一公原籍福建上杭郭坊,為花公 10 世孫,也系大埔縣長教鄉廖姓始祖。坳頭水唇村廖姓始祖是兆興公,由廣東興甯移居連平縣繡鎮坳頭水唇村立基開業,今已傳至 16 代。忠信鎮廖氏,原籍廣東大埔縣長教鄉廖族“武威堂”之“百歲公”支派西遷至和平、河源、忠信等地開基創業。清道光年間, 20 世祖晉魁公、日泉公遷入忠信,以裁剪制布為生,艱辛勞頓,立下基業。此後,逐漸有長教鄉親遷來,集居一條街,因以布業為主,故稱“布街”。
河源市廖氏 源城區埔前鎮廖氏,主要分佈在埔前管理區塘角村、下浪村。塘角村廖姓開基祖是興甯始祖德源公傳下思聰公房 10 世裔孫騰燦公,下浪村廖姓開基祖是興甯始祖德源公傳下思聰公房 9 世孫維公。東源縣黃村鎮鐵崗管理區廖氏開基祖雲溪是興甯始祖德源傳下思文派志淵房 14 世裔孫。雲溪于明朝時期從興甯遷河源藍口居住。柳城鎮圍星村廖氏,始國玉於明洪武年間由江西省贛州府興國縣衣錦鄉來廣東河源縣上莞安家。國玉公孫名智,字尚素,號東山,由上莞移居東源縣創業,智公是圍星村的開基祖。
紫金縣廖氏 紫金縣廖姓總人口約 19000 人,主要分佈在紫城鎮、龍窩鎮桂山圍、敬梓鎮、上義鎮、藍塘鎮、黃塘鎮長岌管理區、九和鎮官坑等處。紫城鎮廖氏,開基祖新柏,號念樓,念四郎系花公傳下德山房之後裔。明朝萬曆年間從福建符橋頭遷廣東永安 ( 今紫金 ) 縣城南門口居住,後移響水橋尾立業。龍窩鎮桂山圍廖氏,開基始祖叔胤。 2 世祖蕃初,字廣成,系廖氏南京始祖子璋 35 世裔孫,福建始祖花公之政房後裔,廣東平遠縣廖氏始祖念四郎 10 世裔孫,曾跟祖輩居住平遠縣河頭鐵嶂下。蕃公在其父叔胤逝世後曾帶領弟弟移居江西,不久仍回平遠故里。明朝萬曆年間遷來永安縣上黃砂白石腦居住。明朝天啟年間, 4 世祖配乾兄弟 5 人由椒坑徙居桂山圍,現已傳至 19 代。敬梓鎮廖氏,主要分佈在敬梓、聯和、正聯、塘尾、南村、揚眉、馮坑、田頭、甘田等 9 個管理區,人口有 1 萬餘人。開基租月輝公系花公傳下 17 代後裔,約當明成化年間從五華滴水徙居敬梓,先居馮坑蓮塘角,後移正仔寨雙口瀝小河唇。上義鎮廖氏,開基祖元龍系興甯始祖德源傳下 8 世孫,于明代從興甯石崖頭遷永安洋頭柘開基創業。子孫繁衍,分佈在石頭潭、石下及好義文光、塘肚等村莊。藍塘鎮廖氏,居住較分散,主要分佈在上樓、下圩、茜坑龍渡和圩鎮。上樓廖姓,是興甯始祖德源傳下 ( 思聰公房 )8 世孫元鳳的後裔,下圩廖姓,開基祖必斌是花公傳下 17 代裔孫 ( 永安縣橋尾堡開基祖新柏公第 4 代 ) ,於清康熙年間從橋尾堡 ( 今紫金縣永安大道北路寨下 ) 遷下圩立業。茜坑廖姓,開基祖彩先是本縣敬梓鎮廖 1 世祖碧貴公傳下 10 世裔孫。藍塘圩廖姓的先祖,是德源公傳下 18 世、 19 世的裔孫,由興甯馬崗等地遷來的。黃塘鎮長岌管理區廖氏,開基祖柏流公是南粵始祖德源傳下 14 代裔孫,即下九子二房思聰公的後裔。清康熙年間從東源縣黃村鎮遷長岌開基立業。九和鎮官坑廖氏,開基祖從易系興甯始祖德源傳下 10 孫普猷的兒子,于明萬曆年間從興甯石崖頭遷永安下黃沙約 ( 即今九和鎮 ) 官坑下圍開基創業。
惠樂縣廖氏 縣城平山鎮草街廖姓是紫金縣敬梓開基祖月輝的後裔,大嶺鎮塘角沐坑村廖姓多是從博羅或新豐江水庫移民遷入的。安墩鎮石鼓坑廖姓是紫金縣龍窩鎮桂山政公房的後裔。增光鎮園潭管理區的澗頭村廖姓系興甯始祖德源傳下思恭房後裔。白花鎮上下苗眉埔村廖姓是福建永杭始祖花公傳下仲達的裔孫。稔山圩鎮以及該鎮船凹村、松坑鎮石溪村等地也有當地廖姓和部分廖姓移民居住。
五華縣廖氏 五華縣廖姓,主要居住大都鎮的泮田、棟樑坑、黃蜂寨、壙背、聖靠嶺、古樓壙、小徑、橋江鎮的唐純、綠水 ( 九安寨、廖屋角 ) 、橋江 ( 泮田 ) 、溜沙 ( 竹園背 ) ,棉洋鎮蕉坑,梅林鎮的米埠、白泥坑、上礤、華光、琴口 ( 聖官寨 ) ,長布鎮的北洋、棟嶺、棟新、源潭,雙華鎮的大嶺下、田心、禾沙徑、利壙徑、冰壙,郭田鎮的蕉洲,油田鎮的再興,中興鎮的龍洞,潭下鎮的新田,轉水鎮的廖屋角,安流鎮的三江,華城鎮的五口壙 ( 塔崗 ) 等管理區或自然村中。全縣廖姓有 36800 多人。五華縣廖氏大多是興甯始祖德源公的後裔。德源是梅州始祖仲遠之曾孫。德源生敬齋。敬齋生 9 子即“九思”。華城五口壙廖姓是思聰的後裔,潭下新田廖姓也是思聰的後裔。郭田鎮蕉洲廖姓則源自思明長子志誠。轉水鎮廖屋角廖姓是思敬後裔。棉洋鎮蕉坑村廖姓于清道光年間,從郭田鎮蕉州遷入。中興鎮龍洞廖姓系由大都遷居棟嶺下觀峰 (10 世 ) 裔孫世科 (12 世 ) 之後裔。安流鎮秋前湖亦有廖姓人居住。大都鎮廖姓主要集中在大都、勝利、聯和、豐田、雙徑 5 個管理區。開基祖系叔安的 95 代孫、江西虔化崇德世系的 15 代孫、廣東興寧德源之孫思明。
汕尾市廖氏 明末清初,廖振威來汕尾市捷勝鎮落籍,為捷勝鎮廖氏一世祖。二世祖尚華傳下子孫至今 14 代。歷史名人有明朝進士廖天佐。
南雄市廖氏 南雄市位於廣東省北部的大庾嶺南麓,史稱居五嶺之首,江廣之沖,枕楚跨粵,為南北咽喉。自唐宋至清代,大批珠璣巷先民南遷珠江三角洲各地,如今有百多姓後裔遍佈海內外。其中廖姓主要分佈在珠璣、鄧坊、黃坑、湖口、水口、鳥逕、江頭、古市、全安、瀾河、帽子峰、梅嶺、油山、主田、百順、坪田、雄州等 17 個鎮 20 多個管理區。珠璣巷廖氏,廖姓人居珠璣巷至遲當在宋代或者更早一些時候。南宋咸淳年間發生“胡妃之變”,度宗胡妃出逃至南雄沙水村,皇上下令追查,因而禍及珠璣巷。廖道南所撰《新會廖氏族譜序》中曾提到此事,說宋代有廖氏先祖德明白南雄官至正郎,相傳 5 世,遭胡妃之變,他的子孫有直祖兄弟 17 人乘筏逃散,分居東順、南新、番禺、從化、新寧、增城、四會、廣郡等地。 南宋末年,元軍攻陷南雄前後,珠璣巷有以貢生羅貴為首的 33 姓 97 戶因避難離開南雄,沿湞水至韶州,又從韶州沿北江南下至廣州,再由廣州分散到珠江三角洲各地。這 33 姓中就有廖姓人,據說廖姓人的名字叫德舉。關於這一傳說也有說是南宋紹興年間發生的事。有的族譜中記載,廖永安的從子景明在明成化年間自金陵選任廣東惠州通判,有治績,離任以後在昌邑珠璣巷安家,後來搬到南雄縣城居住。他的孫子、曾孫、玄孫都在外地做官,後來也就遷離了南雄。現在南雄下城廖姓的始祖是廖永忠的兒子志廣。永忠征兩廣時,東莞伯何貞把女兒許配給他,永忠出兵西征,何氏寄居南雄,生子志廣。後永忠獲罪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死,志廣公便和他的母親在南雄安家成為開基祖。其他如南浦井水壟及白泥坑、老井、鵝公頭、小口塘、裏源、鄧坊、春坑村、溪塘水西、寺背嶺村、密下水、上壟椏坑、牛石多、柴嶺,縣城小南門、下黃姿村、武台岡、旱樓下、上湖洞、縣城小門關、橫坌村、瓦寮崗村、申站、黃步水,上坑、黃龍崗村、洋湖下羅田、上城龍勾卷、南雄城馬路口、下塘灣、下河塘、上黃嶺村等處,均有廖姓分佈,其中多為光景派下政公房的後裔。
始興縣廖氏 分佈在劉張家山鄉、都亭鄉、羅壩鎮、頓岡鎮、澄江鎮、司前鎮 6 個鄉鎮。始興縣廖姓人大多是福建杭永始祖實蕃的後裔。第 11 世孫盈聰 ( 政公後裔 ) 于明朝洪武年間與父一起從福建汀州上杭溪南遷廣東省程鄉 ( 今梅縣 ) 石鼓寨。再遷廣東翁源縣銀梅鋪臘溪。明朝宣德年間,又由臘溪遷江西龍南縣江東。 12 世彥璋遷居廣東省始興縣躍溪善亨堡水橫江 ( 今澄江鎮善亨管理區廖屋 ) 開基立業。
連州市廖氏 連州廖姓居住在 6 個鄉鎮 31 個村,有 11600 餘人。主要是南北朝時期梁朝湘東王常侍廖沖的後代。梁武帝中大通年間,沖掛冠隱居於靜福山之後,子孫便落籍於所在地的今連州市保安鎮一帶。此外有明代從福建省遷來居住在上河村的廖姓,還有從廣東省惠州遷來居住在東陂寨江村以及從廣東興寧縣遷來居住在連州鎮半嶺廖屋的廖姓。連州正河村廖姓歷史悠久,梁朝的廖沖,宋代的廖玖、廖頤都出自這裏。
懷集縣廖氏 居住在懷集縣西北與廣西賀縣交界的藍鍾鎮,廖永安、廖永忠後裔。明成化年間,始祖登寶公自湖廣寶慶府 ( 今湖南省邵陽市 ) 遷廣東省懷集縣由下坊,再遷藍鍾居住創業。至今已傳 25 代。
肇慶市廖氏 肇慶市廖姓人口約 15000 人,主要分佈在鼎湖區蓮花鎮布村、蔗村以及高要市大灣鎮大田村、蓮塘鎮、白諸鎮、活道鎮。肇慶市廖氏分兩大支系。一是大布廖氏支系,始祖廖振雷,南雄珠璣巷人,宋末元兵陷贛州,避遷高要縣東桂峰崗。元初,其子廖賢、廖英,分遷樟樹村一圍大布村,成開基祖。一是荷木園廖氏支系,據說始祖是宋代廖德明,由鄂州 ( 今屬湖北 ) 遷來。
廣甯縣廖氏 廣甯縣清桂鎮、木格鎮廖氏的開基祖是廖河公。河公于清康熙初年從河源遷廣東廠—甯縣清桂鎮。河公的後代有的住在木格鎮。
從化市、清遠市廖氏 平善是從化廖氏的始祖。平善,字盆龍,八郎長子,堅公的 9 世孫。 1 世祖平善傳至 8 世祖聚源,由從化遷籍清遠,系清遠廖氏的始祖。
新豐縣廖氏 在新豐縣的黃碟鎮和沙田鎮,有兩支蘭芝公以下不同宗支廖氏後裔。一是廖嗣孫的後裔,一是廖仲一郎的後裔。廖嗣孫是新豐縣黃碟鎮廖氏開基祖,系福建杭永始祖實蕃公的 11 世孫惠明公之孫。原籍福建上杭縣,他的父母約于明朝中期遷來廣東翁源縣(石祭)下村。到嗣孫時舉家遷到黃碟鎮。廖仲一郎的兒子仲全是新豐縣沙田鎮廖氏的開基祖。始祖廖仲一郎是光堯的後裔,原籍廣東省龍門縣。仲全于明成化年間遷來廣東省新豐縣沙田鎮。
佛岡縣廖氏 主要分佈在佛岡縣東部水頭鎮的石潭、桂田、桂元、筒下四個管理區。開基祖以俊,是廣東龍門堅公 11 世孫,約于明朝宣德年間由從化遷至水頭鎮石階口居住,現已傳至 20 世。在湯塘鎮、龍山鎮的背底海、中閘村、長腰嶺、白沙塘、官路唇等村也多廖姓居住。龍門始祖堅公後裔,法明是湯塘始祖,有的現已發展到 33 世。全縣廖姓人口約 1 萬人。
英德市廖氏 居住在翁江流域中段的東鄉亞婆石村。這裏三面環山,南臨翁江,江邊矗立著兩塊巨石,各高約 6 米。一塊較小的顯得健壯威嚴,另一塊較大的酷似安逸慈祥的阿婆,亞婆石村即由此而得名。亞婆石村廖氏支系的開基祖是法行公。法行公是崇德公的後裔,于明代經閩人粵,到此定居,墾荒種植,繁衍生息。翁源縣及連平夏田廖氏 翁源四面環山,群峰疊翠,翁江自東向西南貫流縣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翁源廖姓主要分佈在南浦 ( 包括連平陂頭夏田 ) 岩莊、江尾、翁城、三華、華仙、壩仔、周陂、鐵龍等鄉鎮。大約在明洪武年間就有花公後裔的幾個宗支分別由江西、福建等省遷入翁源各地。筍洞廖氏,開基祖千七郎,洪武年間由閩汀遷入。南浦鎮廖氏,嗣孫公後裔,南浦鎮豐山廖氏,法震公後裔, 2 世祖蒸公由江西遷入。翁城鎮廖氏,主要分佈在詹坑、泉坑、下泉坑及雪廟。開基祖為崇四郎。
雲浮市雲安縣富林鎮廖氏 江西寧都光影公後裔,是福建上杭實蕃公之孫徹公的子孫。開基祖為富公,啁萬曆年間遷入。
信宜廖氏 雙垌廖氏,雙垌位於信宜城西北大人山背面。廖族聚居於令坑、文坑、龍骨坑、裏村廖屋 4 個村寨。開基始祖是振盛公,傳至今已曆 15 代,約 400 年。明朝末年,振盛公從福建古田珠璣巷遷廣東高州,再遷信宜縣雙垌落業。中垌廖氏,開基始祖廖愛峰,是花公的 14 世孫,為政公之子懋孫公的後裔。愛峰于明萬曆年間由福建遷入廣東,至今已傳 17 代。
化州廖氏 田界垌廖氏,田界垌位於化州南 15 公里,交通方便,村後依傍大山,村前田野開闊,群山環抱,風光秀麗。田界垌廖氏是江西寧都廖氏始祖崇德公的後裔,太祖是仲六。開基祖思麟公于明朝嘉靖年間由英德遷高州化邑,後卜居田界垌。合江荔枝洞廖氏,原籍福建莆田縣珠璣巷大井頭村,始祖勝旺于明嘉靖年間隨兄勝由、勝用來化州,至 3 世祖仲富、仲華從中垌中牯堡上西岸遷荔枝洞、根竹等處創業。七裏廖氏,開基太始祖是廖勝由公。勝由公字高遠,即仲一郎,明代貢生。定居州南七裏村,至今已有 450 多年。
廉江市廖氏 豐三上石水廖氏,開基始祖是裕奕,名玉琛,號萬壽。明代弘治年間由福建省延平府順昌縣合陽遷廣東省高州府石城縣即今廉江市,公居於今廉江豐三上石水 ( 即今廉江市河唇鎮 ) ,其子孫散諸四處落業。
雷州市廖氏 雷州市位於雷州半島南部”海、遂兩縣明清時屬於雷州管轄。雷州海、遂廖氏屬武威郡。開基祖六三公,原籍福建省福州清福縣,曾任福建仙游縣典史,後調任甌寧縣主簿。明朝中期隨兒子六三奉旨人雷。至今已傳 23 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