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廖姓,有三個主要系就 —— 「武威」廖氏、「钜鹿」廖氏、和「清武」 張廖氏。
「武威」廖氏,是距今三千七百多年前殷商天子的子姓後裔。他們發祥之地,最初是在河南的汝南,到了漢代,又在甘肅的武威獲得長足的發展,所以他們的世代子孫,不論「分衍到什麼地方,都護守著「武威」的家族標幟。
「钜鹿」廖氏,則是傳自大的三千一百年前周文王的兒子伯廖。他們的繁衍中心,是在今河北省的平鄉縣一地,這個地區,在秦漢時期屬於钜鹿郡,所以「钜 鹿」二字,就順理成章成為了他們世代相襲的表記。
「清武」張廖氏,木文已在第九十五篇「張廖與清武堂」介紹過,由於他們是「張公廖媽」,實際上應該算是張姓的苗裔。不過,根據他們的祖訓,子子孫孫都必須謹守「生廖死張」的遺規,所以這一支「清武」廖氏,在本省的整個廖姓家族中,也舉足輕重 —— 他們的「廖媽」,系出「武威」廖氏,因而從這方面追溯,他們應該算是「武威」廖氏的一份子,屬於殷商的子孫後裔。
大家都知道,所謂「子姓」和「姬姓 ] ,都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所分衍出來的最早姓氏,因此,廖姓儘管有「武威」、「钜鹿」、 [ 青武」之分,追本溯源,實際上大家都是黃帝的子孫,是道道地地「一筆定不出兩個廖字來」的一家人。根據歷來姓氏古籍的記載,「武威」廖氏的得姓在前,「钜鹿」廖氏的得姓在後,以後者為例,他們殊途同歸的黃帝世系,是這樣的: 第一世始祖黃帝軒轅氏:第二世為黃帝的次子玄囂,即少昊金天氏,第三世的蛟極,沒有繼位,第四世的俊,繼位為帝嚳,第五世,就是開創姬姓的後稷; 第六世的不窟,當夏太康政衰失國時,逃到西北的戎狄間;第七世為鞠陶;第八 世為複修後稷之業,遷國於幽,始與周道的公劉;第九世為慶節;第十世為皇樸; 第十一世為差弗;第十二世為毀喻;第十三世為公非,第十四世為高圍;第十五世為亞圍;第十六世為公叔祖;第十七世為古公檀父;第十九世為文王昌,第廿世的伯廖,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便是 [ 钜鹿」廖氏的得姓之祖。在臺灣,以「武威」及「清武」廖氏占絕大多數,「钜鹿」廖氏較為少見。換言之,臺灣的廖氏家族,十有八九都是殷商王室的子姓後裔,他們的根源,就在遙遠的甘肅武威。關於「武威」廖氏的得姓及向南發展的經過,有如下刊載於本省「廖氏大族譜(民國五十八年編修)」的一項扼要文獻可資參考: 「廖姓為顏繆二姓併合留形之改姓也,顏性為冠蓋之官,繆姓居衣裳之職。
因殷紂無道,荒淫絕諫,虐殺朝臣,暴殮天物,臣民離心,衣冠雖屬官爵,宮廷常物而求精美花麗,本屬人之常情,當混亂朝政之時,豔裝誨淫物議,不無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齊之時宜有潔己之道,因而棄官隱于維陽山谷(後稱武威)。後恐子孫而受追蹤之累,始併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迨後漢昭烈皇帝時,驃騎將軍廖化公事漢,傳二十七世至廖圭公時,適唐朝陳元光將軍開闢漳州,乃從戎隨軍,駐紮上杭。圭公字白光,生八子,其第五子諱義公字居申,移居漳州防訊,後入詔安二部官坡墾荒山林,廖三十九郎公郎其所傳後裔。」
所謂「廖三十九郎」,就是「清武」張廖氏的「廖媽」之父,因此,「清武」廖氏的系出 「武威」廖氏,道理是非常明顯的。
本省的「清廖」,亦即純粹的「武威」廖氏,大多奉唐代貞觀年間(西元六二七至九年)的虔化縣令廖崇德為始祖 —— 這江廖崇德,也正是今天閩粵各地大多數「武威」廖氏所共奉的始祖。
關於廖崇德的裔孫遍佈閩粵各地的情形,前清乾隆年間的翰林學士廖鴻章曾撰有專文詳盡說明,木文留待下篇介招。
唐代貞觀年間的廖崇德,是「武威」廖氏得姓始祖叔安的第七十八世裔孫,而目前其子孫在臺灣的繁衍情形,從以下刊載于「廖氏大族譜」的分派世系,便可以一目了然。
武威郡派:是廖崇德之孫,八十世的廖光景的孫裔,目前已經傳到第一一四至一一五世武威黃砂派: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鬆口堡官坪鄉,梅州始祖為九十三世的廖思敬,官坪始祖為九十八世的廖逸土,目前在在臺灣已經傳到了一一五至一一六世。
武威雲車派:祖籍廣東省嘉應州鬆口堡雲車鄉下村塘尾頭,雲車始祖為九十七世的廖以仁,渡台始祖為一 ○ 八世的廖勝英,目前已傳到第一一八至一一九世。
武威榮壽公派:祖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徑尾樓下,硫砂始祖為九十五世的廖榮壽,渡台祖有一 ○ 八世的廖允衛、廖尤琳、廖友寶,一 ○ 九世的廖鵬翼、廖賢俊,一一 ○ 世的廖梅秀,一一一世的廖達晉、廖拔軒、廖拔朝,一一二世的廖淑武,一一三世的廖麟玉等。目前,他們在臺灣已經繁衍到了第一一七至一一八世。
武威相標公派:祖籍廣東鎮平南坑頭,渡台始祖是一 ○ 八世的廖相標,他是於乾隆九年自南崁竹園登陸,啟基大浦,目前已衍傳到了第一一七及一一八世。
類此的實例,多得不勝枚舉。「源遠流長」四個字,臺灣的廖姓家族的確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