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漢生中將
廖漢生( 1911-—— ),湖南省桑植縣人。 1929 年參加湖南桑植蘇區遊擊隊。
1933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鄉蘇維埃代表。湖北鶴峰第四遊擊大隊副大隊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政治部秘書,七師黨委書記,九師政治委員,紅二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紅二軍團第四師、六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 120 師 358 旅 716 團副團長、政治委員,獨立第二旅副政治委員、代旅長,中共襄南地委書記兼分區政治委員,江漢軍區副政委委員、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北野戰軍副政治委員,晉綏軍區第一縱隊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一軍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一兵團軍政治委員兼青海省軍區政治委員和中共青海省委書記,西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國防部副部長,軍事學院院長,北京軍區政治委員,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南京軍區、瀋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
1955 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8 年 7 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廖容標中將
廖容標( 1912-1979 ),江西省贛縣人。 1929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1 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縣政治保衛隊班長,縣遊擊隊分隊長,湘贛蘇區獨立師第二團連長,紅 3 軍團第 5 軍 1 師 1 團連長,紅一方面軍第 1 師 2 團營長,獨立團團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司令員,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第四支隊支隊長,第二旅副旅長,第四旅旅長,魯南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山東軍區第四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魯中軍區第四師師長,渤海軍區副司令員,濟南警備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公安部隊兼淞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安徽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 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79 年 5 月 2 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終年 67 歲。
廖明少將
廖明( 1911-1988 ),江西省安福縣人。 1929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0 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湘贛軍區政治保衛隊偵察員、中隊長,紅 6 軍團 18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湘鄂川黔龍桑獨立團政治委員,紅 6 軍團 16 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紅 6 軍團 18 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 “ 圍剿 ” 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 120 師 359 旅政治部組織幹事、師政治部組織幹事,獨立第 1 支隊政治部主任,第 359 旅 717 政治處副主任、主任,團副政治委員,第 359 旅政治部主任,八路軍南下支隊第 4 大隊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任 359 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 2 軍 5 師副政委。參加了中原突圍和澄邰、荔北、扶 □ 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新疆軍區政治部直工部部長、直屬政治部主任,伊犁軍區副政治委員、司令員。 1960 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後任伊犁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
1955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64 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988 年 5 月 15 日因病逝世,終年 77 歲。
廖仲符少將
廖仲符( 1913-2001 ),遼寧省鐵嶺縣人。 1935 年參加革命。 1937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 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駐冀豫獨立第 2 師參謀主任, 129 師冀魯第 1 支隊副支隊長,青年抗日遊擊隊第 3 團副團長,中共中央黨校幹部科秘書。 1940 年起先後入延安軍政學院、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人民自治軍龍江軍區第 3 支隊支隊長,東北民主聯軍龍江軍區警備第 3 旅旅長,黑龍江省軍區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獨立第 9 師師長,第四野戰軍第 42 軍 155 師師長。參加了遼沈,平津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 42 軍參謀長, 1950 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 42 軍參謀長。回國後,任中南軍區司令部工程兵處處長兼國防工程處處長,海南國防工程指揮部副主任,廣州軍區工程兵部主任,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廣州軍區司令部顧問等職。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 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961 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1988 年 7 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001 年 4 月 12 日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 88 歲。
廖成美少將
廖成美( 1916-2001 ),福建省龍岩縣人。 1934 年參加遊擊隊。 1935 年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 1934 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連政治指導員、團組織幹事,龍岩遊擊隊支隊政治委員。紅軍主力長征後,在閩西地區堅持三年遊擊戰爭。參加和指揮了南洋壩、馬鞍山、新祠守、黃佘、溪口鎮等數十次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 2 支隊 4 團 1 營教導員,江北遊擊縱隊新 7 團政治委員,找第 2 團政治委員。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 2 師 6 旅 18 團政治委員。率部轉戰蘇皖、淮南抗戰前線,沉重打擊日軍,並積極投入對日偽進行的反掃蕩、反蠶食、反清鄉鬥爭,取得了烏江鎮、含山、和縣、永康鎮、定合、楊家祠堂等一系列戰鬥的勝利,開闢和鞏固了皖東、蘇南、淮南和津浦鐵路以西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 10 縱隊 6 旅旅長,華東野戰軍第 10 縱隊 34旅旅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 102 師政治委員。參加了津浦路阻擊戰和蘇北敵後鬥爭,隨後率部轉戰淮南、淮北,參加了淮海、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特種縱隊政治部副主任,華東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解放軍高級炮兵學校政治委員,炮兵工程學院政治委員,第二炮兵基地司令員,解放軍二炮副司令員。為我軍高技術部隊的組建和發展壯大嘔心瀝血,忘我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8 年 7 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001年 12 月 25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6 歲。
廖運周少將
廖運周( 1903-1995 ),安徽省淮南市人。河南中州大學肄業, 1926 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 1927 年曾加入過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北伐戰爭。參加了南昌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 25 師 75 團參謀、連長,後受黨派遣做兵運工作,任壽縣學兵團教育副官。參加阜陽和正陽關武裝暴動,任鮑剛師的連長、參謀,參加發動蕪湖兵變,任抗日同盟軍第 2 師 9 團團長,國民黨軍獨立第 46 旅 738 團團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黨軍 110 師 656 團團長、第 330 旅旅長、第三者 10 師副師長、師長。解放戰爭時期,在淮海戰役中率部起義,回到中國人民解放軍,任第二野戰軍 14 軍 42 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炮兵學校校長兼黨委副書記,吉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兼秘書長,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
1955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95 年 5 月 11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93 歲。
廖步雲少將
廖步雲( 1914-—— )。福建省武平縣人。 1931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4 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 12 軍第 36 師政治部宣傳員,紅 1 軍團 1 師 3 團 3連文書。參加中央蘇區第三至五次反 “ 圍剿 ” 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陝北後,任紅 1 軍團 2 師第 4 團連指導員、團政治處技術書記。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 115 師 343 旅 685 團 3 營連指導員。參加了平型關戰鬥。 1940 年進入延安馬列主義學院學習。後任軍委總政治部保衛部幹事,西北考察團團員,晉綏軍區第 8 軍分區 5 團營政治教導員,清太徐大隊大隊長兼政治委員,晉綏軍區第 8 軍分區第 1 支隊副支隊長,第 16 支隊支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 8 軍分區 15 團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 12 兵團兼湖南軍區政治部副秘書長。參加了晉中、太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軍區郴縣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湖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1955 年進入解放軍政治學院速成系學習。畢業後任重慶步兵學校政治委員,西藏軍區昌都軍分區第二政治委員,西藏軍區副政治委員,四川省軍區政治委員。
1955 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964 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988 年 7 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廖述雲少將
廖述雲( 1915-1994 ),湖北省石首市人。 1929 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4 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 3 軍衛生部司藥、總支書記、衛生隊隊長、所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 120 師司令部佇列參謀、科長,第 385 旅 8 團參謀長,晉綏野戰軍獨立 2 旅參謀長,西北野戰軍 3 縱旅參謀長、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到西南軍區工兵縱隊任副司令員。 1952 年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參謀長,側重抓正規化訓練準備工作和實施工作。 1953年,工程兵展開了以專業基礎技術戰術為主的正規訓練,系統學習地雷、爆破、渡河、軍用橋樑、軍用道路、築城、偽裝知識和技能。 1954 年,工程兵按照工兵、舟橋、建築專業進行編組,舟橋部隊著重學習構築門橋、浮橋渡場,架設低水橋、水面下橋;工兵部隊側重學習構築指揮所、構築和搶修道路、急造橋樑等。1957 年畢業於軍事學院。 1975 年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主持訓練工作。組織了全軍工程兵偽裝技術集訓, 1976 年召開全軍工程兵構築野戰指揮工事訓練現場會, 1978 年和 1979 年,舉辦了兩期全軍工程兵團以上幹部參加的戰役集訓, 1982 年主持召開了全軍工程兵開闢道路訓練現場會。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8 年 7 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4年 9 月 6 日因病逝世,終年 79 歲。
廖昌金少將
廖昌金( 1906-1972 ),江西省上猶縣人。 1930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參加了家鄉的農民暴動,任鄉蘇維埃政府土地委員。1931 年 7 月參加上猶遊擊隊,任宣傳員、班長。後編入湘贛蘇區紅軍部隊,任紅8 軍 23 師副排長、排長,紅 6 軍團 17 師 50 團連長、 16 師 48 團副營長、營長、紅 6 軍團司令部參謀。參加了中央蘇區反 “ 圍剿 ” 和長征。 1936 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 2 團營長,第一支隊司令部通訊參謀兼教導隊隊長,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 2 團參謀長,第 1 師 3 旅 9 團團長,抗大九分校參謀長,蘇中軍區獨立團團長,浙西軍分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 1 縱司令部參謀處處長,膠東軍區濱北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蘇南軍區松江軍分區司令員。參加了黃橋、魯南、萊蕪、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公安總隊總隊長,兵役局局長,江蘇省軍區副參謀長。
1955 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964 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972 年 10 月 31 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終年 66歲。
廖政國少將
廖政國( 1913-1972 ),曾用名廖廣慶、廖光清,河南省息縣人。 1930 年 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黃安獨立團副連長、連長,紅四方面軍警衛營連長、副營長,紅四方面軍第 12 師 36 團營政治教導員,軍委補充團營長、副團長、代團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 “ 圍剿 ” 和長征。盧溝橋抗戰爆發後, 1937年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 3 支隊 6 團 2 營副營長、營長,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第 2 路 2 支隊支隊長,新四軍挺進縱隊第 1 團參謀長,蘇北指揮部第 1 縱隊4 團團長,新四軍第 1 師 1 旅 2 團團長,第 1 師教導 1 旅旅長,蘇浙軍區第 4 縱隊司令員。率部夜襲上海虹橋機場,參加郭村、黃橋、車橋、天目山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 1 縱隊 1 旅旅長,華東野戰軍師長,第 3 野戰軍 20 軍軍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2 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 軍副軍長。 1952 年回國後,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 20 軍軍長, 1956 年入文化速成學校學習, 1957 年入軍事學院學習, 1960 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後任舟嵊要塞區司令員,上海警備區司令員, 1970 年 5 月任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
1955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1972年 4 月 16 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終年 59 歲。許世友當時仰天長歎: “ 好人為什麼不長久? ”
廖冠賢少將
廖冠賢( 1914-1983 ),江西省寧都縣人。 1931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2 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 12 軍第 35 師 103 團連政治指導員,軍委教導連政治委員,中共鎮原縣委宣傳部部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 “ 圍剿 ” 和長征。 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 129 師騎兵團政治委員,第 386 旅 772 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 4 縱 13 旅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第 4 縱隊 10 旅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第 13 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上党、淮海、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二政治幹部學校副校長。 1952 年畢業於軍事學院。 1954 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 15 軍政治委員。同年回國,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 15 軍政治委員,武漢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兼空降兵軍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副主任兼空軍後勤部政治委員,南京軍區空軍政治委員,武漢軍區空軍政治委員。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1983 年 11 月 15 日因病逝世,終年 69 歲。
廖海光少將
廖海光( 1915-1993 ),湖南省酃縣人。 1930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1 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 8 軍 22 師青年幹事,紅軍學校湘贛 4 分校指導員,紅 6 軍團隨營學校指導員,紅 2 軍團直屬隊總支書記,第 4 師 11 團總支書記、團副政治委員,第 6 師 17 團政治委員。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 “ 圍剿 ”和長征。在過雪山時凍掉了 10 個指甲。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 3 隊指導員、抗大一分校大隊政治委員。率八路軍抗日軍政大學山東分校部分幹部和學員進入膠東,任抗大膠東分校政治委員。抗戰中期,任膠東軍區 16 團政治委員,在一次戰鬥中指揮部隊取得殲滅偽頑軍 1 個團又 8 個連的勝利。後任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長期從事部隊政治工作,有豐富的對敵鬥爭經驗,熟悉膠東部隊,熟悉地方工作。為人坦誠、善良、熱心,善於團結人,在部隊有 “ 廖菩薩 ” 的美稱。
解放戰爭時期,任膠東軍區 5 師政治委員。帶隊伍有著豐富的經驗, 5 師成立後,先打了個勝仗,接著在營上、小李村作戰失利,部隊情緒不高,他認為,一個部隊,只能要求它多打勝仗,少打敗仗,常勝軍是沒有的。一個部隊,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他和師長周志堅在平度縣大朱毛地區構築了營上、小李村守敵模擬工事,組織部隊反復演練了一個月。訓練結束, 5 師在齊家埠攻堅戰中,全殲守敵一個團。 1947 年,膠東軍區原來的 5 師、 6 師和警備 3 旅組建為華東野戰軍 9 縱, 2 月另由膠東軍區特務團、濱北軍分區獨立 1 團和東海軍分區獨立團編成新的 5 師,周志堅任師長,廖海光任政治委員。 8 月成立華東野戰軍 13 縱,周志堅任司令員,廖海光任政治委員。成立 24 軍時,任軍政治委員。參加了濰縣、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 24 軍政治委員,福建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福州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8 年 7 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3年 2 月 20 日因病逝世,終年 78 歲。
廖鼎祥少將
廖鼎祥( 1918-1995 ),江西省廣昌縣人。 1931 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4 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廣昌軍分區政治部宣傳員,紅 5 軍團第 9 團連政治指導員,紅 31 軍直屬政治處青年幹事。參加了長征。在紅軍長征的土城戰鬥,朱德、劉伯承指揮紅 3 軍團和紅 5 軍團與敵劉湘部血戰,時任紅 5 軍團 39 團 3 營 7連指導員紅,第 39 團做為紅 5 軍團第一梯隊,在刀壁山展開, 3 營為左翼。按照上級要求,把敵人放近來打。 39 團與敵郭勳祺的一個團打成拉鋸式的消耗戰,一度以大刀迎敵。在第 3 次反衝擊中, 7 連連長犧牲,兩小時後,新任連長又受重傷。廖鼎祥向上級吳克華請求派個連長來,吳克華說: “ 我手頭沒有連長儲備了,你自己當吧。 ”“ 我不是那個料。 ” 吳克華只好給他派了一個犯了錯誤被撤職的連長。廖鼎祥後來擔任紅 31 軍直屬政治處青年幹事、股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 2 軍分區特務營副政治委員、營政治委員,第 2 軍分區第 19 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第 2 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 2 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獨立 5 旅副旅長,第 20 兵團第 68 軍 202 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2 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 68 軍副參謀長、炮兵副軍長、志願軍炮兵副司令員。回國後,任炮兵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部長,炮兵參謀長,炮兵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1988 年 7 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5年 12 月 26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 77 歲。
廖鼎琳少將
廖鼎琳( 1914-—— ),江西省吉安縣人。 1930 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5 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 1 軍團炮兵營通訊員、警衛員,教導師 2 團連指導員,參加了中央蘇區反 “ 圍剿 ” 、長征和直羅鎮戰役。 1936 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指導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政治處組織股股長,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營教導員,冀中軍區第 2 軍分區自衛營指導員,第 17 團政治處主任,第 7 軍分區 36 區隊政治委員,第 7 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軍區 3 縱 11 旅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第 9 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第 10 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定縣軍分區司令員。參加了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綏遠軍區旅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第 36 軍 106師政治委員。 1952 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 36 軍 106 師政治委員、志願軍裝甲兵指揮部政治委員。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 63 軍副政治委員,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政治委員,第 69 軍政治委員,第 65 軍政治委員,國防科委訓練基地政治委員,炮兵學院政治委員。
1955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1988年 7 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廖錫龍上將
廖錫龍( 1940-—— ),貴州省思南縣人,解放軍軍事學院基本系畢業,大專學歷,上將軍銜。
1940 年 6 月出生於一個貧困山村。 1959 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63 年 2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刻苦磨礪,參加軍事比武屢摘桂冠, 1979 年出任陸軍第 11 軍 31 師團長,並與當年率部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 1979 年 2 月 17 日,廖錫龍所在部隊從金平向封上發動進攻, 3 月 3 日攻克封土。在指揮戰鬥中,廖錫龍講求 “ 戰鬥效應 ” ,做到了傷亡小、消耗少、戰果大,受到軍委表揚。 1984 年 4 月,升任師長的他率部收復者陰山,他在事前反復修訂作戰方案,實際發起進攻時又力排眾議、靈活指揮部隊,於 4 月 13 日以較小傷亡攻克者陰山,殲敵 560 餘人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而且他本人被媒體評為當年 “ 中國十大風雲人物 ” 之一。由於他表現突出的指揮才能,時任軍委主席的鄧小平親自任命他為抗越前線的軍長。 1995 年,被任命為成都軍區司令員! 1999 年 9 月 -2001 年 9 月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應用社會學專業社會經濟發展與管理在職研究生課程班學習。 2002 年 11 月 -2003 年 3 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 2003 年 3 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
廖文海少將
廖文海( 1934.5.6-—— ),女,上海市人。 1950 年 12 月在成都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3 年 3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 年畢業于瀋陽醫學院。畢業後分配到重慶第七軍醫大學任內科軍醫。
1964 年 8 月調入 “301” 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由主治軍醫先後提升為科室副主任、南樓臨床部副主任。 1983 年 12 月被任命為院長。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廖文海是在長江邊上長大的。父親曾在上海一家商行供職,在廖文海 5 歲時去世。母親帶著兩個女兒回到父親家鄉四川成都,並以頑強的毅力支撐起母女三人的生活,還堅持讓廖文海和妹妹一起上學受教育。 1950 年, 16 歲的廖文海報名參軍,軍隊把她和戰友一起送進瀋陽醫科大學。廖文海深知軍醫職責是神聖的,她把全夕心血都用在工作上。對病人的愛和對事業的投入,使她很快冒尖。
28 歲就升任主治軍醫, 36 歲成為所在科副主任,她的勤勉認真是全院公認的,當時她的家在醫院對面的軍事醫學科學院,但廖文海卻經常顧不上回家,一次病房裏,下予有七個病人,病情危重,日夜搶救,廖文海 20 天沒進家門。廖文海升任副院長後,依然常年巡視在病房,仔細瞭解每個患者的情況。一位海軍幹部被確診為林癌,送到總醫院搶救。廖文海在細緻觀察之後產生了懷疑,她詳細詢問了病情,並仔細研究病人半尺多犀的病案,最後推翻了原診斷,經過一個月的治療之後,病人康復出院。 1989 年,上級領導又把院長的重擔交給了她。廖文海最愛說的一句話是 “ 人才是事業騰飛的翅膀 ” 。在她的倡導下,醫院打破了論資排輩的舊習,形成了人才競爭的局面。她支持專家們的建議,率先推出在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定和破格晉升中實行公開答辨的形式,設插求貸。幾年來,總醫院有 60 多名才華出從的青年醫學人才,通過公開答辨,獲得破格晉升的機遇,在軍內引起很大反響。有人勸廖文海不要大勞累了,廖文海說: “ 我這樣工作換來 的是心情愉快,我想,一個人是不會為他在事業上付出多而叫苦的。 ”
1988 年 9 月授予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