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有方賣馬葬寒儒
唐朝元和十年( 815 年),詩人廖有方進京趕考,結果名落孫山。他離開京城,前往寶雞,在寶雞住進一家旅店。當他走進店內時,聽到有人在呻吟,聲音非常淒慘。有方前往探視。問他得的什麼病,哪里不舒服,家住何處。對方說自己辛辛苦苦讀書,多次參加考試無人賞識,如今貧病交加,落到這般田地,說著便向有方下跪叩頭。過了一陣,那人又懇求有方為自己料理後事,收拾殘骨。有方聽了心裏感到難受,不知說什麼好。不久,那人便死去了。
廖有方是一個很重情義的人,儘管只是一面之交,而且自己囊中無餘錢,但還是決定滿足死者的遺願。於是把自己所騎的馬賣掉,備辦棺材,將那位窮途潦倒、命運悲慘的末路士人收殮下葬。為此,廖有方還寫了一首《葬寶雞逆旅士人 銘》,在銘中非常動情地說: “ 嗟君沒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 ”
白鴨助祖
明朝萬曆年間,廖氏先人法海由福建法門勒古巷石灘村遷居廣東翁源縣,複遷茂名、化州從業。後又遷至二都播陽裏沖村,再遷鴨娜坑。他就是廣西北流廖氏的開基祖。傳三世,至勝周。又遷到 50 裏以外的金坑落業。清順治年間,廖勝周去世,葬在廣東茂名縣的金坑嶺。廖勝周有 3 個兒子,其中第三子達榮,字心我,號西城,生於明崇禎年間。他在葬父以後,由廣東金坑村遷居廣西北流縣卞二裏沖表,此處即今六靖鎮。
廖心我為人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手腳勤快,善於經營,父親去世後,以養鴨為業。有一年秋天,田裏的稻穀剛剛收割完畢,他照常每天早出晚歸,趕著鴨群下田放養。一天,廖心我忽然發現一隻毛色光亮的白鴨子混在鴨群中覓食、嬉戲,樣子十分逗人喜愛。可是到了傍晚時分,當廖心我準備趕鴨進棚時,那只白鴨卻已不知去向。接連幾天,天天如此,廖心我感到非常奇怪。於是暗中留心察看,發現鴨群歸巢途中,白鴨眨眼間鑽進了坡下的石洞。廖心我便決意一探究竟,急忙撿來柴草將洞口堵得嚴嚴實實。然後趕鴨人棚,拿來鋤頭,挖開洞口,一直挖到盡頭,仍然不見白鴨蹤影。當他挖下最後一鋤,就要掃興而歸時,只聽得 “ 噹啷 ” 一聲,鋤頭起處露出一錠閃光鋥亮的白銀。他刨開泥土和碎石,見下麵埋著滿滿兩大缸銀錠。面對這天外飛來的財寶,廖心我又驚喜又擔憂,心想白鴨有靈,老天爺相助,自己日後生活不用犯愁;擔憂的是恐怕進財招禍。思來想去,決定前往 60 裏外的北流六靖投靠顧姓老表。為了掩人耳目,他把白銀裝進籮筐,上面蓋了一層厚厚的鴨糞,一挑一挑運到六靖,與老表商量支配,共同分享。
後來廖心我便在六靖娶妻成家,生了九男四女。廖心我活到 79 歲,於康熙年間去世。他的 8 個兒子才英、才傑、才彰、才美、才儲、才華、才茂、才豔先後成家立業,裔孫散居華東、六靖、清灣、石科、大倫、平政、西垠、新圩、松花涼水井等地,枝繁葉茂,人丁興旺,現已傳至 18 世。
牛犬救主
臺灣張廖氏始祖張願仔公是福建漳州府雲霄縣人,家裏所養的一頭耕牛和一隻犬。元末因戰亂避居漳州府詔安縣教書,被廖三九郎招為女婿。他對岳父、岳母非常孝敬,好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岳父、岳母待他也很好,把他當成自己親生的兒子。明朝洪武年間,張願仔公 48 歲的時候,他的獨生子友來才出生。
後來,張願仔公為替廖姓伸張正義,被官司拖累,不能回塚。友來為照顧年老的祖父,便把家裏管理農作外務的活兒全包了下來。友來外出辦事的時候,常常只有家裏所養的一頭牛和一隻狗與他為伴。當地多山,那時山裏還有老虎。一 天,友來外出辦事,途中遇虎,情況萬分危急。為救主人,牛便不顧一切,與虎博鬥,那狗飛跑回家,狂叫報信。友采的母親聽到狗的叫聲異常,便說: “ 我兒與牛、狗一同外出,現在只有狗單獨跑回來了,路上一定遇到了險。 ” 於是急忙招集佃農前去救人。那狗好像懂得人的意思,跑在前面帶路。趕到出事地點, 只見牛滿身是血,拼命護住友來,死死頂住老虎的攻擊。眾人於是一擁向前,打跑了老虎,救出了友來,牛因傷勢過重,終於倒地不起了。經過這件事情以後,友來的母親發誓許願說: “ 我家一點血脈,幸得天地神靈保佑,搭幫牛犬和各位佃農相救;才免除了災難。從今以後,子子孫孫,不吃牛肉和狗肉,用來報答救主之恩;佃農不避危險相救,要記住他們的恩德,善待他們,不要有尊卑亡下之分。 ”
廖司南除弊變俗
廖司南,字湘毓,是明朝時期湖南耒陽人。他考中舉人被委任到四川仁壽縣當知縣。到任以後,發現當地有一種陋俗,多將剛生下的女孩放到馬桶尿盆中溺死。這樣做實在是太殘忍了,於是嚴令禁止。對於那些極端貧困,確實沒有能力撫養的人家,廖司南拿出自己的俸錢給以周濟。老百姓感念他的仁惠和恩德,縣內風俗很快就有了大的改變。